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石勒败姬澹与以军“王牌”覆灭


■邓 威 赵建武

被埃军击毁的以军M60主战坦克

原 典

《百战奇略》劳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孙子兵法·虚实篇》)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劳战篇大致内容为,对敌作战,若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占据并严阵以待,我军后至发起攻击,就会因疲劳被动而战败。诚如古代兵法所说:“后到战场作战,易疲劳并陷入被动。”

战 例

西晋(公元266年至316年)时期,司空刘琨派将军姬澹率大军10余万人进攻前赵(公元304年至329年)大将石勒。石勒准备迎战,有人进谏,认为姬澹部精锐强盛,不如退后凭险据守,消耗其士气,使双方攻守形势发生变化,必得全胜。石勒认为,姬澹部远道而来,身体疲劳、组织涣散,一次战斗便能击败,若姬澹趁前赵军后退时发起突袭,哪有深沟高垒可作屏障?石勒将进谏之人处死后,抢先在山上设置疑兵迷惑敌人,并于山两侧设伏。交战中,石勒率骑兵正面迎战姬澹部,佯装兵败而退,姬澹全力追击,进入前赵军包围圈,大败而逃。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在埃及军队突破“巴列夫防线”后,以色列军队的“王牌”第190装甲旅按照命令前往破坏菲尔丹桥,企图阻止埃军挺进。埃军在截获以军命令后,命第2步兵师迅速出动,争取赶在第190装甲旅到达菲尔丹桥前,于途中设伏。同时,埃军特工伪装成工兵出现在菲尔丹桥周围,佯装架设新桥,以示埃及将有大批军队渡河。为引诱以军彻底上钩,埃军又下令先头特工营在路上佯装阻击,且战且退,终于将第190装甲旅引进伏击圈,一举全歼。

计谋分析

料敌于先确保“逸”。以逸待劳是战争中的重要指导原则。“逸”的一方常占有主动权,“劳”的一方常处于被动,“逸”与“劳”和作战双方主动权的消长有密切关系。所谓“劳战”,说到底就是战争主动权的争夺,其本质就是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我“逸”而敌“劳”,从而确保战争节奏和态势被我牢牢掌握。古代战争中,由于军队装备较为简陋且战力普遍较弱,地形在作战筹划中异常重要。因此,“劳战”主要针对抢占地利优势的“逸”提出要求。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演进,传统的“地利”优势正在逐渐失去原有价值,战场上无处不在的先进侦察设备,使利用地形而“逸”的部队无处遁形,“守株待兔”式的伏击战法显然已不适应战场的客观环境。所以,自然天候、后勤装备保障能力、科技和人才等都可能影响和制约战争全局,也理所当然是现代战争条件下“劳战”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争夺战场优势,需料敌于先,这是兵家制胜前提,夺得影响战争全局节点的几率对作战双方常是平等的,谁能提前发现,谁就能抢占先机,为己方争得相对“逸”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在战场上就可能牵着对手鼻子走,从而赢得作战胜利。

充分调动使敌“劳”。拥有“逸”的基础,并不代表“劳战”的成功实施。“逸”和“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相互转化,只有使敌受我牵制并保持双方“劳”和“逸”的关系,即通过高超指挥艺术迫敌“劳”,使其始终在我掌控范围内为我所调动,致人而不致于人,才是“劳战”关键。“劳”敌是一大学问,何时“劳”,如何“劳”,“劳”到什么程度,都需要过人智慧和丰富经验。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敌人设虚实颠倒之形,掩盖“逸”之现状,知而示之不知,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彻底麻痹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劳”敌手段,既可“打草惊蛇”迫敌暴露掌握主动,又可“声东击西”扰乱敌人击其要害。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抓住敌弱点对症“劳”敌,使其始终为我所困而丧失作战主导权。

毛泽东可谓是“劳”敌的专家,在长征期间的“四渡赤水”中,毛泽东指挥红军一渡赤水“避敌”,二渡赤水“歼敌”,三渡赤水“诱敌”,四渡赤水“甩敌”,国民党10万大军顾此失彼,始终无法找到与红军主力决战的机会。石勒设疑兵,埃军佯渡河,也是通过“劳”敌调动敌人,从而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

把握时机争胜利。需要强调的是,“劳战”的根本目的并不仅是使己方安逸、敌人疲惫,而是要获得胜利。因此,“劳战”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的“慢”战,绝不能身处“逸”便被动等待敌人进攻。所谓以逸待劳的“待”也并非消极避战、守而不战,而是有备、应变之意,其根本是通过“料敌详审”和“劳”敌所创造出的时机,一举出击赢得胜利。“劳战”最好的出击时机,即敌始终疲于奔命、不断消耗,战斗力和意志士气逐渐低落之时,“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是“劳战”胜利的根本保证。第190装甲旅实力不可谓不强,但当其因“劳”而疲惫不堪时,作战能力便大打折扣,自然难逃被全歼的命运。若埃军错过最佳战机,待第190装甲旅缓过神,结局可能大为不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