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莫怕新人“掉链子”


■向 勇 张光轩

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从来都是需要勇气和血性的。青年官兵是强军兴军事业的接班人,是部队建设的主体和完成各项任务的生力军、突击队。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新人,要在平时训练时敢于放手任用,坚持实践砺才,才能培养出战时能制胜的高手能人。

古诗有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罗马非一日建成,战斗力建设也非一蹴而就,事物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新面孔若不历经几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修行,何谈练就扛起“天降大任”的本领能力?

近年来,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越来越受重视,然而现实中,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有的单位参加比武演习等重大任务,次次都用老人,顾虑新人关键时刻“掉链子”;有的单位险难课目让新手绕道走,害怕出现伤病担责任……凡此种种,与战斗力生成规律皆背道而驰,这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时间久了,很容易造成作战链条人才断茬、节点虚接等问题。

“人才自古需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事实上,合理科学地选拔任用新人、大胆“尝新”,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西汉名将霍去病受汉武帝启用时刚满17岁,初次征战即率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两次河西之战,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立下不朽功勋;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军级将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师团职干部平均年龄仅为25岁;抗战时,军职干部平均年龄也仅约为34岁,最年轻的还不到30岁。就是这些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敢闯敢拼的年轻人极大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肩负强军重任的优秀青年官兵,同样需要一副合适的担子、一个适宜的舞台,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练兵备战中的种种“喜旧厌新”,归根结底是重显绩、轻隐绩的虚荣心作祟。新面孔的训练,大多需要从零开始培养,费精力、见效慢不说,还要担风险、担责任,但是老面孔则知根知底,容易出成绩。殊不知,战场才是真正的考场,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今日训练中不敢放手磨砺新人,一味用老人,一时间可能春风得意、名利双收,但终究会在战场这个最严考官面前露出马脚,付出代价。

每名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秉着对战斗力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不怕担责,演练中积极培养青年官兵,形成接续不断、良性循环、相得益彰的喜人局面,助推部队战斗建设水涨船高、节节攀升。

当然,敢于放手任用不等于盲目蛮干,绝不能一味求快、揠苗助长,必须要遵循战斗力生成规律,对照岗位需求、人才特点,坚持按纲施训、从严治训,坚持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切实把每一个单兵、每一型装备、每一类作战要素训到位,夯实打胜仗能力基础,方可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