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主席动情地说。这种“扶一把”的真挚情怀令人感动,更发人深思。
细细琢磨“扶一把”的分量,让人不觉想起“将军盘”“抗战渠”“树叶训令”。
1939年,日军炮弹毁坏了河北肃宁大曹村的一盘石磨。师长贺龙找来几个战士把那盘石磨修好。他说,乡亲们每天都要用那盘磨磨面,一天修不好,乡亲们就不能用,吃饭就有困难。乡亲们给那盘石磨起名“将军盘”。
河北曲阳十年九旱,祖祖辈辈都盼望修一道水渠将大沙河的水引来浇地,得到聂荣臻等的支持。1940年批准动工,因环境残酷,沿线还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水渠时修时停。抗战胜利后修渠加快,于1946年7月竣工,灌溉面积达2.4万亩,23个村庄受益。聂荣臻得知当地群众将水渠命名为“荣臻渠”,提议改为“抗战渠”。日寇封锁扫荡期间,聂荣臻还签发过一道“树叶训令”。因为晋察冀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极为艰难,树叶成为充饥的主要食物,他严令部队不许采摘村庄方圆15公里之内的树叶,“宁愿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
细细琢磨“扶一把”的分量,还让人想起“木麻黄”“致富果”“大发渠”。
当年谷文昌怀揣“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决心,带领干部群众在千亩飞沙滩上种下数10万棵木麻黄,谁知一场倒春寒带来毁灭性打击,栽种的木麻黄仅存活9棵。谷文昌不气馁,带领大家总结经验再干,整整奋斗了20多年,终于将沙虎制伏,使昔日荒岛变成闻名遐迩的“东海绿洲”。东山人民亲切地说:“看见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但看上去更像一位地道的农民。他扎根太行山30年,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累计推广36项实用技术,让千万亩果园稳产高产质优,带领省内外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他带领农民培育的果,被人们称为“致富果”,他通过言传身教,让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专家”。
在贵州省遵义市,“大发渠”的故事,人们口口相传。说的是一位名叫黄大发的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村里千百年来缺水的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带领村民用钢钎凿岩石,历经36年苦战,终于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不仅让乡亲们喝上了清泉水,还使千亩农田得以灌溉。人们亲切地将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虽然这些故事发生的时期不同、主人公各异,却体现了相同的立场即坚定的人民立场,相同的理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同的追求即永远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相同的情怀即视人民如父母、爱人民胜自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不变的初心,让人民群众不断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人民就是江山”。回顾我们党和军队的成长与发展之路,人民群众始终是坚强后盾。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让革命老区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习主席念兹在兹的牵挂,更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重任。
扶一把老百姓,是初心使然,是使命担当,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自觉,始终葆有“扶一把”的情怀,扑下身子、扎根基层、沉下心来,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为此而付出心血、汗水直至生命,乃是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天职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