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作为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组成部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要素,又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加强新时代民兵建设,应积极适应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在把握特点规律、强化能力建设、完善制度机制上下功夫见成效。
准确把握民兵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武装力量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两者相互统一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民兵制度。我国在乡镇(街道)设置基层武装部,领导基层民兵建设,在农村(社区)建有民兵营连,由乡镇(街道)干部或村居“两委”班子成员担任主官,这种基层政权和基层武装双向兼职制度,是我们党的基本军事制度和国家基层行政制度。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是维护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治权行为,与民兵制度具有本质同源性、目标一致性和体制共通性,必须在推进社会治理中坚持和完善民兵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基层政权稳定。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用好民兵这支重要力量。民兵作为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以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为主要编兵对象,以各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主要编兵单位,涉及社会治理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天然的群众优势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民兵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激发共建的活力、凝聚共治的合力、强化共享的效力,对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强化民兵主动作为。民兵本身就是群众的一部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引导和推动各方力量参与进来。民兵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既是建设者、也是享有者,既可发挥兵的作用、又能呈现民的形态,只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必然能够积极作为并且大有可为。
不断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强化民兵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是民兵履行使命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民兵参加社会治理并发挥特殊作用的重要保证。应紧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把握民兵建设特点规律,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扭住关键、强化支撑,提高新时代民兵素质本领。
强化党管武装的政治领导力。社会治理与民兵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党管武装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贯穿到民兵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牢牢把握民兵建设的正确方向。突出抓根本、管方向。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魂和纲,常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探索创新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手段,进一步打牢民兵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突出抓党建、管阵地。将民兵党建工作纳入军地党建一并筹划,探索非公企业落实党管武装的制度措施,做到民兵组织建立和发展到哪里,党领导民兵的工作就跟进和拓展到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在哪里,把党对民兵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
强化精准高效的组织动员力。按照任务有需求、地方有优势、建设有条件的原则,考虑统筹供需一致、相对负担均衡,调整优化民兵规模结构和力量布局,突出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和重要目标协调编建,实现在瘦身中健身强身。坚持民兵组织新形态与社会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在行业系统、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编兵比例,突出发展新质民兵力量,加强与地方应急管理力量的衔接,提高民兵服务社会治理的契合度。依托以精准、精细、精确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平台,准确掌握新兴领域、特殊专业、优势资源等潜力底数,严把民兵编组新质力量比例、专业对口率、人装匹配率等关键指标,不断提高民兵战斗力。
强化迅即能动的快速反应力。深化拓展社会治理“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民兵建设领域的实践运用,加强民兵信息系统建设,消除军地之间的数据壁垒,迅速感知社会态势,缩短响应时间,提高行动效率。按照练兵备勤一体化思路,推开集中轮训与常态备勤相结合的基地化组训模式,结合地方仓储布局和预征预储,加强民兵战备库室和装备器材规范化建设,做到人装一体、模块配载、常态轮训、动态备勤,促进民兵战斗力常态保持。把民兵管理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制定每人“一证一卡一号”动态化精准管理措施,形成人武部门统管、编兵单位主管、地方相关部门协管的工作格局,做到管控全覆盖、队伍实打实、快反能力强。
强化复合多能的支援保障力。宏观统筹民兵与军地多元力量的建设运用,最大限度实现军地优势互补、功能耦合。依托地方雄厚的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成系统吸纳优质资源,择优将民间行业性社团、专业救援力量、志愿者队伍成建制编入民兵组织,走少投入、高效益的发展路子。积极研究推动民兵分队纳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形成编组相对独立、任务各有侧重、行动一体支援的应急力量编建用管新模式。始终把民兵为战的根本属性突出出来,编优建强对口支援保障军兵种民兵力量,并确保军事行动战略后方稳定。
完善适应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民兵工作机制
新时代,民兵工作环境条件、基础依托和实践路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应牢固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维理念,健全完善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民兵特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兵工作机制。
巩固“集中统一、区域统筹”的组织领导机制。着眼充分彰显党政军统筹抓、全社会共同建的民兵抓建模式,强化“集中统一”的顶层设计,把民兵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布局,以国家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党对民兵绝对领导、党管武装根本制度、民兵的责任与义务、民兵的优待抚恤、民兵的荣誉价值体系等内容。完善“区域统筹”配套支撑,在落实遂行任务时军地联合指挥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平时民兵融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链和军兵种建设链,健全各战略方向军地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人民武装委员会建设,选优配强基层专武干部和民兵干部,出台支持编兵企业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地方性优惠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民兵建设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
优化“军地联合、军民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把民兵工作与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军分区、人武部与乡镇街道、行业系统和编兵单位等一起共同抓建,重要问题军地联合解决,重要活动军地联合参加,重要文件军地联合制发,重要工作军地联合部署。严格落实干部会议、请示报告、政治教育、人员管理和请销假等七项基本制度,积极推动把民兵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纳入机关部门绩效评价体系,细化制定民兵工作标准和量化考评指标,建立民兵工作奖惩激励机制,立起鲜明导向,激发内在动力。
健全“立体衔接、一体联动”的综合保障机制。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军地各级相互衔接联动的民兵综合保障机制。一方面,推动民兵后装保障向集约化发展。适应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调整民兵训练和执行任务经费补助标准,规范民兵经费保障渠道,依托社会资源预存、预储、预置所需军民通用装备,继续走深走实军地联合调配、一体编建的民兵后装保障模式。另一方面,推开民兵权益保障社会化路子。规范细化民兵执行任务补助、奖励优待、伤亡抚恤办法措施,完善民兵享受公共服务优待政策,解决民兵后顾之忧,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依法编建民兵和公民依法参加民兵的荣誉感、获得感。
(作者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