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明代抗倭的“师夷长技”


■熊剑平

明代倭寇猖獗,长期为害东南沿海。在抵御倭寇的过程中,坚船利炮是战胜倭寇的首选,明军自是格外重视。冷兵器方面,明军也有不少创新发明,如戚家军所用之狼筅等。此外,亦有对敌人的借鉴,如对日式兵器的大规模采用和仿制,可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宋代著名文豪欧阳修曾有诗作《日本刀歌》云:“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由此可知,宋代时,倭刀等日式兵器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至明代,日式兵器更受瞩目。正如周纬《中国兵器史稿》所说,“明代倭患至烈,中国兵器不能抵,于是乃参用日本式兵器。”其实,中国兵器并非完全不能抵,先进火器在抗倭战争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给予倭寇更多杀伤。因此,所谓“不能抵者”,应该是指个别近身搏斗之冷兵器。来自日本的倭刀不仅形制独特,材质也有过人之处,受到明军注意并不奇怪。因倭寇肆虐,明廷不仅重视研究日本政治、地理,还对倭刀进行专门研究。如明代海洋地理著作《筹海图编》中,除大量收录有关日本基本情况的内容——集中于《日本国论》《日本纪略》《倭船》等篇外,还另辟有《倭刀》一章,专门介绍倭刀。

当时,明军所拥有倭刀的来源大概有三。第一,从倭寇手中夺取;第二,由日本制造输入;第三,明军模仿制作。据史料记载,日本不仅将倭刀等兵器进献明惠帝朱允炆,还曾将金漆鞘大刀和黑漆鞘大刀等进献明成祖朱棣。此后,包括宣宗、英宗等在内,都得到此类馈献。两国之间既然有如此交流,明军理应也引进过倭刀。至于民间贸易、海上走私等,应不会放过此等盈利良机。因此,明代所拥有的倭刀数量,自然不在少数。

在明廷推动下,当时对倭刀的仿制,数量非常庞大,倭刀的一些特质也影响到明军其他冷兵器的发展。明军步兵中,有一种叫砍兵,随身所佩之长刀或腰刀,都是“先代所无”,能明显看出模仿日式砍刀的痕迹。明军普遍使用的各类长刀中,有不少在形制上都保持长长的弯月状,明显受倭刀影响。明代兵书,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等,其中所绘之长刀,基本都是这种弯月形制。后来,军官所配之短刀也完全采用倭刀设计。有意思的是,明军将帅中始终有不少人保持着佩剑的传统,但受当时流行之风影响,佩刀者越来越多,竟不知不觉超过了佩剑者。

最后说一下明代冷兵器的代表之一——绣春刀。由于绣春刀主要使用者为锦衣卫,加之目前在古籍中尚未找到对其外形的具体描述,也未见出土实物,因此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绣春刀究竟是何等模样,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作为官兵随身佩带之刀,绣春刀可能不会很长,据称结合了倭刀的特点,砍杀威力不容小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