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百战奇略》死战篇原文为: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吴子·治兵第三》)曰:必死则生。
死战篇大致内容为,在敌方兵力强大、士气旺盛,而己方将士顾虑重重时,必须将他们置于“死地”,告诉全军不打胜仗便没有生路。随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士、烧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他们企图生还的侥幸思想,作战必能胜利。正如古代兵法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
战 例
《百战奇略》死战篇所附战例为公元前207年,项羽率楚军北上救赵击败秦军主力王离部、章邯部的巨鹿之战。是役,面对40万秦军,项羽率3万精锐部队渡河后,下令凿沉船只、破坏饭锅,只带3天干粮,决心同秦军决一死战,楚军经9次战斗最终击退秦军,解除巨鹿之围。
1948年秋, 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南下北宁线(北平至沈阳铁路线),发起锦州攻坚战。锦州是北宁线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国民党军出入东北的大门。若锦州久攻不克,北有长春之敌牵制,敌东西兵团对进,我军将三面受敌。这不仅使我军无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且东北国民党军若撤入关内,还将影响华北、中原战场乃至解放战争的整体进程。为解锦州之围,国民党军“东进兵团”由锦西增援锦州,“西进兵团”由沈阳增援锦州,均被我军粉碎,保障了锦州攻坚战的胜利。我军攻占锦州,完成了在战略上的中间突破,孤立敌两翼傅作义集团和卫立煌集团,对东北敌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计谋分析
分析战场形势。死战的应用虽离不开“破釜沉舟”式的做法,但最终目的是胜利。应用死战思想的时间、地点和形式,需以争取胜利为前提,正确分析判断战场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
巨鹿之战前,秦军王离部、章邯部两大主力已集中一处,意图一举灭亡赵国。秦军若拿下巨鹿、灭亡赵国,势必进一步剿灭黄河以北反秦力量。然而,楚军将领宋义不仅没有勇气主动出击,争取改变形势,反因畏惧同秦军正面交锋,在安阳停留40余天。在反秦事业危急时刻,项羽斩宋义、夺军权,主动打击秦军,争取到救赵的绝佳时机,为反秦事业打开新局面。
锦州攻坚战前,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全面分析东北战场形势,根据敌军撤守不定、补给困难、士气低落等情况,指出北宁线是我军主要进攻方向,确定我军南下作战的主要目标是锦州,并根据敌据守沈阳、长春、锦州3个孤立地区的情况,以8个师阻击锦西和葫芦岛援敌、1个师佯动牵制敌人,以6个师和炮兵纵队主力攻打锦州,最终取得攻克锦州这一东北战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
树立必胜决心。《吴子·治兵第三》中以“必死则生”强调战斗精神在战场上的重要性。死战思想并非是让部队做无谓牺牲,而是向死求生,使部队抱定拼死之决心奋战,以绝境激发部队战斗精神和必胜决心,释放出更大能量。
巨鹿之战中,面对气势正盛的秦军,楚军并无必胜把握,项羽命将士打破饭锅、凿沉渡船、焚毁帐篷,以示同秦军决一死战决不后退的决心,处于绝境的楚军将士受此鼓舞,大败秦军,声名威震诸侯。
配水池是锦州外围重要屏障工事,易守难攻,守敌称其为“第二个凡尔登”。为此,我军在战前通过多种方式树立官兵必胜信心,激发官兵战斗精神。一是主官上阵地动员,营造“参加突击队最光荣”的作战氛围;二是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将敌情告知官兵,通过看地形、摆沙盘,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三是进行敢于进攻、敢于胜利的思想教育,宣传其他战线的胜利,鼓舞官兵战斗意志。经战前鼓动和思想教育,攻打配水池的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7师20团1营官兵士气高涨、求战心切,以“攻打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的豪迈气概发起冲锋,最终全歼配水池守军,打开锦州北大门。
锤炼过硬作风。死战以绝境激发部队战斗激情,但绝境毕竟是一种高压力环境,极易因压力大而出现心理崩溃,导致恐慌蔓延,影响指挥员有效掌控部队。这就需要部队具备过硬纪律作风,在高压下也能做到严格贯彻执行指挥员意图。过硬纪律作风是靠严格教育训练培养出来的,不重视教育训练,战时单靠“置之死地”激发部队杀敌决心和勇敢精神,常常会适得其反。
辽沈战役打响后,由于部队扩编,新成分增加,特别是补入大批从国民党军中解放过来的士兵,部队在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部队的纪律作风建设尤为重要。为此,东北野战军通过军事大练兵提升部队军事素质;通过学习重新颁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展“诉苦”“三查”,组织新式整军运动等,加强部队作风纪律建设,为锦州攻坚战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