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脱贫摘帽只是新起点


■马善芳

人物简介:马善芳,1962年9月出生,现任山东省临邑县孟寺镇专武干部。2018年,担任临邑县郑家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近两年来,他与村民一起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背景介绍:郑家村是山东省的省级贫困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孟寺镇东南部,土地碱化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郑家村共有贫困户13户32人,贫困发生率14%。2019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成功实现脱贫。

暖风吹绿徒骇河,郑家村的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全村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贫困户脱贫,我打心底里高兴。“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两年来我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最想表达的心声。

2018年4月,临邑县人武部和郑家村结成了帮扶对子。4月12日,县人武部领导找到我说:“老马,你经验丰富,去了能压住阵脚,帮扶村你去最合适。”

知道我要去驻村,老伴满脸不高兴:“一大把年纪,折腾什么啊!”我知道她老担心我的身体,这两年岁数大了,一些毛病也找上门来了,可我是个党员,组织交代了任务,咋能往后缩。做通了老伴的思想工作,我卷起铺盖扎进了村里。

进村后,我先是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几天下来,我发现郑家村每户收入不高,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却有很多闲置的空地。

“只要有地,就能有收入。”思来想去,我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商量办法,闲置的土地能拿来做些什么?

“房前屋后的‘边角地’可以利用起来种植经济作物,发展‘边角经济’。这样既可以减少村民买粮买菜的支出,剩余的还能卖掉,增加大家的收入。”

算好这么一笔账之后,我和村党支部书记就立即分工做老百姓工作。一次次串门唠嗑儿,一遍遍打消疑虑,开发“边角地”的想法终于得到了村里老百姓的支持。

全村男女老少发动起来后,“边角经济”当年就见了效。年底一合计,平均每家增收700元以上。村民见到我,总开玩笑说:“老马就是老马,不仅识老路,还能辟新径。”

乡亲们的夸奖,没有放慢我扶贫的脚步。发展“边角经济”取得效益后,2019年4月,我又开始琢磨土地流转的问题。

“书记,现在种地的成本逐步增加。如果每家每户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恐怕利薄不划算啊。”我又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商量。

“我看不如把村民的土地流转到一起,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这样既把老百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又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经过反复考察、多方了解,我们在全村流转了50余亩土地,主要用于种植木槿,垄间还套种了西瓜、橄榄、白菜等经济作物。2019年底一算账,每户分红近5000元,全村男女老少都乐开了花。

今年4月,我的扶贫工作已经满两年了。按照计划,5月份我将完成驻村任务返岗,不少村民听说后都来挽留我。

其实,留下或离开都没关系,我已在工作日志里勾画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线条——“帮扶不仅要富村民的口袋,还要美化环境。村里的烂泥塘,可以清理出来,搞水产养殖,既能提高收入,还能改善环境……”

前段时间,县人武部领导来检查工作说:“老马好样的,让郑家村换了模样,乡亲脸上的笑都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对我来说,脱贫摘帽只是新起点。等鱼儿游起来、环境美起来,我才能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李 敏、本报特约记者 于 斌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