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乡不致富,老兵不撤回


■韩长彬

人物简介:韩长彬,1976年3月入伍,1996年转业到辽宁省辽阳市检察院。2015年5月中旬,任吉洞峪满族乡杨家堡子村驻村第一书记。

背景介绍:杨家堡子村地处辽东山区,土地贫瘠、资源短缺,全村有395户村民,88户贫困户。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经过3年多的奋斗,2018年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2015年5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辽阳市检察院的两名扶贫干部,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颠簸80余公里,来到了杨家堡子村。

我至今还记得刚到村里时,受到的“待遇”:男人们三五成群,指指点点;妇女们双手抱在胸前,窃窃私语,眼神中透出一丝怀疑:“啥扶贫干部,不会是晃一圈就走吧?”一位村民还上前问我,你们是市里派下来扶贫的,带米带面没?

“没米没面,那你们就把村里的路修了吧!”村民说出了心头最大的期盼。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业告诉我,村里的路不好走,小商小贩都不愿进村卖货,推一车豆腐在村里走个来回都能颠成豆腐渣。

驻村头件事,是要摸清贫困户的底数。村干部带着我,一户不落地把贫困户走了一遍。半个多月后,将贫困户的迫切需求列出清单,我开始筹集资金,转身当起了“包工头”:村内路和出村路铺上了柏油、5座危桥加固后达到通车标准,坑坑洼洼、雨天积水的乡村小学操场运土垫平……一些来接孩子放学的村民,开始主动和我打招呼。

头三脚总算踢开了。随后,我请来专家调研,他们建议村民种植香菇。没想到,这个想法碰了“钉子”,大家都怕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投进去打了水漂。

我只好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终于,有几个敢闯敢干的年轻人决定和我一起干。我请来香菇种植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建大棚、修冷库,并于2017年年初成立特色产业合作社。好事多磨。那年,5万公斤香菇成熟在即,销路又成了难题:周边的市场已经饱和,想卖到外地,又不认识批发商。我和贫困户陷入两难境地。

在尝试过多种方法之后,我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了求助:“我是韩长彬,我为杨家堡子村香菇代言。我们诚实守信,目前情况紧急,真心期待您的相助。”消息在我的战友、同事圈中迅速发酵。同时,我还联系上当地公益组织,争分夺秒联系商户看香菇签订单。100多名志愿者复制转发了我朋友圈的信息,在多个微信群搞起卖香菇“爱心接力”。

几天时间里,沈阳、北京等地100多张订单纷至沓来。前后30多天,5万公斤扶贫香菇全部售出,1公斤卖到4元钱,解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

老百姓的想法很实际,你给他做宣传,喊破嗓子,说破大天,他不一定买账;你给他带来实惠,不用召唤他都跟你走。如今,在该村种植香菇的农户越来越多。

驻村3年多,我的成就感越来越大:前前后后争取了上百万元资金,改造危房35栋、建大棚50余栋,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卫生所、信息网络室、农民书屋等。2018年年底,杨家堡子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按说脱贫了,我就可以离开了。但是,刚刚脱贫的群众会不会返贫?这些担心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脱贫攻坚,既要精准,更要持续。我已下定决心,老乡不致富,我老韩不撤回。”今年年初,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多家企业结亲,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农户”的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就能分红4000多元……杨家堡子村离小康生活越来越近啦!

(来新年、谭长俊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