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是《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中的经典谋略,出自唐代诗人乾康的诗句:“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意思是,河对岸忙得热火朝天,河这边却心冷如冰、置身事外。军事上,往往指对敌方内部正在发展的矛盾冲突静观其变,使敌方矛盾愈发尖锐,甚至自相残杀,从而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后,袁熙、袁尚兄弟投奔辽东公孙康。曹操早知袁氏父子有吞并辽东之意,袁氏兄弟如今投奔公孙康实属不得已。若曹军步步紧逼,只会令公孙康与袁氏兄弟联合起来拼死抵抗;停止进攻,反而会使他们互相猜忌、自相残杀。于是,曹操下令停止追击、静观其变。果然,公孙康得知曹操并未进攻辽东,很快设计杀死袁氏兄弟,并将首级献给曹操。曹操运用隔岸观火之计,轻松剿灭袁氏残余势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采取隔岸观火策略,奉行中立政策,同时与交战双方进行军火贸易,获利颇丰、国力大增。待双方拼得精疲力竭、德国颓势明显之际,美国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由向其宣战,以小代价攫取大利益。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英法等国隔岸观火,纵容德意日法西斯肆意侵略,很快自食其果,令全世界人民蒙受深重灾难。
上世纪20至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战争策源地形成时,如果世界大国能够清醒认识,集体采取行动,完全可能把战争控制在局部甚至遏止。可惜,美英法等国虽看到法西斯的威胁,却不肯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更不愿首当其冲成为法西斯的目标。
在亚洲,美英法坐视甚至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一个典型例证便是“九一八事变”产下的“怪胎”——“伪满洲国”。这个傀儡政权先后得到23个国家承认,美国虽口头上提出“不承认”的外交谴责,却并无任何实质性制裁措施,还借机与日本做军火生意,大发战争财。
在欧洲,1936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出兵开进莱茵非军事区。面对希特勒的试探,法国畏缩不前,英国“浑然不觉”,使希特勒顺利度过“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飞赴慕尼黑与希特勒谈判,签署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他满以为如此就能诱使德国进攻苏联,以确保英国安全,不料英国未能幸免。
美国凭借两洋天险,期望“靠抚摸把老虎驯成猫咪”,结果日本偷袭珍珠港,险些将太平洋舰队一举歼灭。
历史证明,无论英法的“祸水东引”,还是美国的“独善其身”,这些“隔岸观火”的政策本质都是绥靖。它们对法西斯的暧昧之举,以邻为壑的自保之举,换来的只是邪恶力量的不断强大和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既不可能摆脱战争厄运,更不可能赢得和平安宁。在事关正义与邪恶的根本问题上,“隔岸观火”的绥靖政策不可取,含糊妥协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