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决战号角催人勤

——辽宁省营口军分区稳脱贫防返贫闻思录


■本报记者 赵 雷 通讯员 王宗仁 朱世伟

从2016年2月开始,辽宁省营口军分区重点帮扶大石桥市冯家堡村和盖州市楼台沟村。4年来,他们先后筹资500余万元为帮扶村建强组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村集体经济。前不久,这2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4户372人全部脱贫。

决战号角催人勤。虽然全村已经脱了贫,但军分区干事、大石桥市冯家堡村第一书记齐亮反而更忙了:挨家挨户摸排,对标小康标准查漏补缺,巩固脱贫成果;对外出务工的村民,逐一落实务工就业……

脱贫不脱钩,扶贫质量高才能走得远——

排查问题,集中力量补短板

一场“倒春寒”突袭东北大地,北风裹挟着小雨,寒意袭人。

这天上午,营口军分区扶贫工作组,驱车来到大石桥市冯家堡村村委会。没有寒暄客套,扶贫工作组一下车,就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一起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脱贫后,曙光虽显现,挑战更艰巨。这个春天注定不平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出了道附加题。该军分区领导调查发现,在帮扶村摘帽之后,有的扶贫干部进入倦怠期,一种是骄傲自满,能省力气就省力气;一种是后劲不足,缺少冲刺动力。

“脱贫不脱钩,扶贫质量高才能走得远!”他们分析后认为,把脱贫摘帽看成是“交账”,很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当从补短板开始。

补短板,怎样才能补到乡亲们的心坎上?思路一出,军分区立即成立与帮扶村的线上对接服务小组,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改善的问题,通过电话、微信等手段查找存在的缺项、短板,共梳理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6大项23个问题。

“楼台沟村村前1公里道路需要硬化,帮扶卡部分项目需要完善,4户贫困户需更换窗户;冯家堡村扶贫产业李子园树苗需要补种,12户已脱贫户需帮助协调2000斤化肥……”问题一条条列了出来,每个问题后都备注了解决期限及责任人。

冯家堡村一直没有卫生室,村民有头疼感冒的小病也要到外村或者镇卫生院看病,来回几十里路很不方便。修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村里缺少集体建设用地,卫生室建设选址成了挠头事。扶贫工作组与村干部一起现场勘察几处备选民房,又多方听取意见后,综合区域地形、方便群众、注重实效等因素,最后决定将老村部翻新重建为卫生室。

今年70岁的村民冯振山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身体不舒服时他都要找车前往镇卫生院。听说村里要建卫生室,他感慨地说:“我家离老村部就百十多米,以后看病就方便了!”

去年,楼台沟村通往乡镇唯一一条主路上的过水桥栏杆被意外撞断,给过往人员和车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经实地勘查后,扶贫工作组决定立即帮助协调资金,对这座桥进行全面修整。

脱贫是动态的,预防返贫永远是进行时——

一户一策,守住稳稳的幸福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山坡上的一排排鸡舍,一辆货车停在路边,李玉堂正乐呵呵地往车上搬运鸡蛋。

李玉堂是刚摘帽的脱贫户,去年他与其他两名贫困户在盖州市人武部的协调下申请了小额金融扶贫贷款,建了3栋鸡舍进行蛋鸡养殖。没想到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鸡蛋滞销,急得李玉堂满嘴起泡。

产品卖不出去,农户面临返贫风险。闻讯后,驻村干部杨志军立即将情况上报,军分区很快购买了一部分,同时通过市商务局协调驻地农贸市场、超市与李玉堂对接,近万枚鸡蛋很快销售一空。

“脱贫是动态的,预防返贫永远是进行时。”采访中,大石桥市人武部部长金锋告诉记者,持续关注脱贫户和相对困难户的经济生活状况,是他们近段时间以来帮扶工作的重点。

刚刚脱贫的村民自身“造血”功能还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遇到突发灾难、重大疾病和市场波动等情况时,往往难以招架。

对于刚脱贫户和贫困边缘户,他们建立了军分区、人武部、村民小组、驻村干部四级防止返贫预警机制,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帮助解决难题。

“女儿的学费有着落了,合作社年底还有分红,现在还安排了公益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见到记者,李强兴奋地说。

刚刚脱贫的李强现年51岁,右腿有残疾,离异多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仅要供女儿上大学,还要照顾患有严重哮喘病的父亲。

4年前,营口军分区实施助学帮困“一对一”工程,每一名团职干部与一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李强的女儿被列为帮扶对象。

军分区协调相关部门按规定为李强办了残疾证,每个月有一笔补助金。此外,还帮他入股养牛合作社,合作社为他托管代养两头“扶贫牛”,每年可分红2000元。安排的公益性岗位是负责村前一条河道的垃圾清理,每月工资1000元。

脱贫不脱帮扶,稳稳守住幸福。曾经的贫困户,生活早已变了模样。

彭珍华曾是冯家堡村的贫困户,去年检查出患有大病,劳动收入减少,驻村干部帮她协调办理了大病救助,并定期前来了解情况。4月,这个村共监测到3户4人有返贫风险,驻村干部走访后,为每一户都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大石桥市人武部驻村干部姜维说:“如果有人面临返贫,我们会根据每家实际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有些属于大病救助,有些可以临时救助,有劳动能力的则安排就业,办法很多。”

脱贫只是起点,并非终点。脱贫后,村民穆广铎想法更多了,今年他又贷款购买了一座大棚。“收入越来越多,心里也越来越有底气。脱贫了,还要抓紧奔小康哩!”穆广铎说。

建设美丽乡村,要“面子”更要“里子”——

长远规划,乡村治理谋新变

走进楼台沟村,曾经泥泞狭窄的土路、简陋破败的茅草房不见踪影,映入眼帘的是村主干道两侧的多彩文化墙。再往里走,干净的柏油路面,路两边齐齐整整的绿化带,庭院前后盛开着桃花。

这一切,在4年前,村民们是难以想象的。

楼台沟村和冯家堡村,都是“两山夹一沟”“一沟带一溪”的地形地貌。“山上绿满坡,沟中污水浊;河道垃圾满,过河淌水过。”提起这句“顺口溜”,楼台沟村村委会主任李发武依然感到尴尬。

帮扶之初,军分区领导进村调研,村民纷纷反映行路难、环境差、河道垃圾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跟不上的问题。

扶贫时集中精力在帮助贫困户寻找产业,以及临时救助等工作上,有时难免忽略了贫困地区观念落后、教育水平较低等导致贫困的潜在因素。

于是,该军分区扶贫帮困“第一仗”,就从整治河道垃圾和村内脏乱差的环境入手。他们组织民兵开展“清理河道、清洁乡村”活动,为两个村定制50个移动垃圾箱,在贫困户中长期聘用保洁员,专门负责垃圾清理,同时协调水利部门将河道纳入整体整治规划。

可持续脱贫不仅需要关注农民“生活富裕”,更要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4年来,军分区采取军地联动的方式,先后投入80余万元为2个村修建8公里硬覆盖路和2座桥,并安装太阳能路灯。灯光照亮了村民门前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致富的信心。冯家堡村村民冯振东自豪地说:“有一次一个亲戚来串门,在门口转了好久才敢敲门!”

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后续帮扶问题的“五个体系”应运而生,即:狠抓“基层党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治理长效机制。

正在发生巨变的,不只是生活院落,更是群众的精气神。

村民李发安仍记得早些年,霜降后大家就开始歇冬。日头一出,大家就坐在山坡上晒暖,“冬天溜墙根,夏天蹲树荫,村里一没钱、二没路、三没人气儿”。

如果说经济贫困是“硬贫困”,那么精神贫困就是“软贫困”。军分区司令员胡传新说:“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面子’,更要重视‘里子’,须着力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文化软实力。”

如今的两个脱贫村,群众喝酒赌博的少了,务工挣钱的多了;蹲墙根晒太阳的少了,讨论致富的多了;说闲话搬弄是非的少了,邻里互助的多了。

连日来,军分区组织的“网络进村部、书屋惠农家”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技多不压身。我要努力学好技术,就近找份好工作,过上幸福生活。”在村民汪世岩眼里,这里虽然偏远,却美丽无比。

摄影:王 峰、齐 亮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