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军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苏洵:文豪亦论兵


■梁 舟

近期播出的剧集《清平乐》,以宋朝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宋仁宗赵祯的一生。该剧中,有两个角色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兄弟,却没有他们的父亲,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

世人将苏洵及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就是关于苏洵的著名典故。苏洵年少时不喜读书,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考取进士的文豪,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就。相较于其他儒者,苏洵的学术思想更多受战国纵横家、兵家和法家思想的影响。苏洵关心国家大事、颇具壮志抱负,热衷研究讨论军事问题,撰写了《权书》《上韩枢密书》《几策》《御将》《兵制》等多篇论兵文章,在当时和后世受到广泛赞誉。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后不久便确立“崇文抑武”的国策,一方面极大提高文士地位,推动宋朝文化繁荣,另一方面压制军事将领,严重削弱国防军事力量,导致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广大忧国忧民的文士因此热衷于谈论军事,“文人论兵”蔚然成风,苏洵便是其中突出代表。

苏洵的论兵特点十分鲜明。

其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苏洵颇具用世之志,密切关注政治局势,深刻认识到“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严重弊端,希望能为北宋的战争谋略、治军用兵等提出有益建议。在《上韩枢密书》中,苏洵的自我评价非常中肯:“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几策》直接针对北宋与契丹局势而著,文章透彻分析了当时双方的政治形势、战略意图等,为北宋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建议。

其二,不迷信盲从古人思想。苏洵讨论军事问题从不因循守旧,在吸收借鉴前人思想的同时更具批判精神,善于一分为二看问题,充分体现其思辨能力。对于历代奉为圭臬的《孙子兵法》,苏洵理性客观的态度尤为可贵。例如,他认为孙子强调“用间”,却对“用间”可能存在的弊端重视不够,这是对孙子“用间”思想的补充发展。此外,苏洵还对历代许多军事家和相关战例进行分析评判,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观点。

其三,具有明显的儒家思想特点。儒家立场直接影响着苏洵的战争观,他的战争观也体现了兵儒两家在军事战争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和态度。儒家奉行民本思想,对战争基本持反对态度,即使不得不谈论战争,也一再强调“仁义”“得道”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苏洵在《权书》开篇便强调,“《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鲜明提出他是从“仁”“义”角度出发论兵。基于这一立场,苏洵多次对孙子推崇的“以诈谋利”思想进行批驳,强调正义之于战争的重要性。

苏洵的论兵文章,善于在洞察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独特见解,当中不乏精妙论述,可称得上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论兵之作。尽管抱负远大的苏洵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其思想无疑深刻影响了苏轼、苏辙两兄弟,并得到继承发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