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新一代09851型特种核潜艇“哈巴罗夫斯克”号即将成为“波塞冬”核鱼雷的标准载舰。该艇计划于未来两个月内下水,并持续进行两年以上测试,以确保潜艇和无人潜航器的融合。“波塞冬”核鱼雷采用核动力,可携带核弹头,具备战略打击能力。目前,首个特种运载潜艇“别尔哥罗德”号已完成改装,将携带“波塞冬”核鱼雷进行测试,为该系统与“哈巴罗夫斯克”号核潜艇结合做准备。
威力巨大的战略核鱼雷
2018年3月1日,俄总统普京在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表示,俄罗斯正在研发一种无人潜航器,能够深水行进,航程跨越大洲,速度数倍于潜艇、鱼雷和各型战舰。普京指出,这种无人潜航器既可以配装常规弹药,也可以配装核弹药,能够摧毁各种类型目标,其中包括航母战斗群。从普京的这番话中,外界分析俄罗斯正在发展一种特殊的战略核鱼雷。
其实早在2015年,俄国防部公布的一组画面中就曾出现一种巨型鱼雷装备。当时,俄罗斯媒体称其为核动力无人潜航器。此后外界才逐渐了解到,这种武器正是“波塞冬”核鱼雷的前身。尽管俄罗斯人始终称“波塞冬”为无人潜航器,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控式核鱼雷。
所谓核鱼雷,即战斗部采用核装药的鱼雷。冷战时期,美苏都曾装备核鱼雷。例如,美国为配合反潜作战研制的MK-45“阿斯特”核鱼雷,苏联研制的T-5型核鱼雷。1957年10月10日,苏联T-5型核鱼雷在北冰洋新地岛试验场进行全当量(1万吨TNT)试验。鱼雷在水下30米处爆炸,水面上3艘驱逐舰、3艘潜艇、2艘扫雷艇和其他小型舰艇全数 被击沉。
T-5型核鱼雷之后,苏联又计划研制T-15型战略核鱼雷,并设想搭载当量达1亿吨TNT的“沙皇核弹”(后来改为5000万吨)。这种核弹曾进行半装药试爆。由于研制难度大,加上“沙皇核弹”未进入列装,T-15型战略核鱼雷项目最终流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波塞冬”核鱼雷相当于T-15型战略核鱼雷的“近亲”,两者均属于洲际核鱼雷。
据推测,“波塞冬”核鱼雷口径超过1.5米,长度超过20米,外形与T-15型战略核鱼雷接近,可携带当量达200万吨TNT的核战斗部。由于要实现跨洲际打击,该鱼雷采用核动力,确保能够跨洲际航行,实现全球打击目标。此外,俄罗斯公开资料宣称,“波塞冬”核鱼雷的最大使用潜深超过1000米,速度达到100节以上,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沿海军港、航母战斗群集结地等重要战略目标。
特种运载潜艇
据透露,“波塞冬”核鱼雷将在俄现行的2018年至2027年《国家武装计划》框架内交付俄海军,但其载具并非正在研制中的第5代攻击型核潜艇。究竟哪种潜艇将用于搭载并发射这种巨型鱼雷?
事实上,用于搭载“波塞冬”核鱼雷特种潜艇的研制工作已于2012年底展开。俄军在一艘未完工的949A型潜艇基础上改装出一型特种潜艇,命名为“别尔哥罗德”号,并于2019年4月下水。“别尔哥罗德”号拆掉了949A型潜艇上标志性的“花岗岩”重型反舰导弹发射筒,增加了一个30米长的舱段,舱段下部可与深潜潜艇对接,并配备供潜水员出入的平衡压力舱,用于深海作战或潜艇救援。这一舱段前部两侧各有3具大型鱼雷发射管,被认为是“波塞冬”核鱼雷的发射管,位于艇艏的650毫米和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是潜艇自卫用鱼雷发射管。由于增加这一舱段,“别尔哥罗德”号全长从154米增加到184米,成为当今世界体型最长的潜艇。
除改造而来的“别尔哥罗德”号外,俄罗斯还专门研制用于发射“波塞冬”核鱼雷的09851型“哈巴罗夫斯克”号核潜艇。这是一种比“别尔哥罗德”号小得多的攻击型核潜艇,外形与955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相似,满载排水量仅1万吨左右,设计航速32节,最大下潜深度500米。2014年7月27日,“哈巴罗夫斯克”号开工建造,预计今年5月下水。该艇目前仍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第一种以“波塞冬”核鱼雷为主要打击武器的核潜艇。
难以应对的打击方式
从设计思路看,大型核潜艇与战略核鱼雷的结合,将组成俄罗斯新一代水下战略核打击武器系统。随着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导弹防御体系建设,战时如何绕过其防空导弹,实施报复性核打击,是俄军面临的课题。水下核鱼雷显然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打击方式。
“波塞冬”核鱼雷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射程超过1万千米,可完成跨洲际打击任务,理论上具备很强的战略威慑力,但在执行跨洲际打击任务时,“波塞冬”核鱼雷需要数十小时才能抵达目标,漫长的航程大大增加其暴露风险。另外,该鱼雷采用超空泡技术,航行噪音巨大,在布满反潜声呐阵列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底,几乎毫无隐蔽性可言。即便如此,这种看似“落后”的打击方式,在实际作战中却具备可行性。原因在于该鱼雷的大部分航程位于1000米以下深海,在这一深度上,普通潜艇和反潜鱼雷均无法抵达,只能听凭其冲向目标。
事实上,作为一种战略核武器,“波塞冬”核鱼雷的价值在于使俄罗斯拥有一种可绕开对手导弹防御体系的有效打击手段,从而迫使对手放弃动用武力,回到谈判桌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