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戴护目镜致潜艇触礁
1942年6月6日凌晨,中途岛海战爆发后,美国海军“鳞鲀”号潜艇在新手艇长莱维斯指挥下抵达中途岛近海。由于莱维斯对中途岛近海情况不熟悉,他主要依靠海图导航。
在得到即将靠近陆地的报告后,莱维斯戴着红色护目镜从舰桥返回指挥舱。这种红色护目镜可帮助佩戴者尽快适应漆黑的夜色,适合夜间在舰桥上进行瞭望。巧的是,当时指挥舱内的灯光为夜间红光状态,而海图上的礁石和浅滩也是红色标记,戴着红色护目镜的莱维斯根本分辨不出海图上的礁石标记,指挥“鳞鲀”号潜艇一头撞上了水下珊瑚礁盘,艇员们摔得东倒西歪。
“鳞鲀”号潜艇艉部斜插入水中,压载水舱出现破裂,虽然没有沉没,但卡在珊瑚礁盘上动弹不得。“鳞鲀”号在几乎腾空所有压载水舱和燃油舱,减轻重量后,在拖船帮助下才得以脱困,最终抵达中途岛。
“吉巴列维奇环”
图-16轰炸机研制成功后,喀山飞机制造厂以该型机为基础研制了安装“翼尖-翼尖”加受油系统的图-16Z加油机和具有受油功能的图-16轰炸机。
“翼尖-翼尖”加受油系统于1948年由苏联两名试飞员研制,加受油作业时,加油机翼尖释放加油软管,受油机通过翼尖上的受油管,抓住并连接加油软管进行加油。
不过,“翼尖-翼尖”加受油系统极易造成事故。苏联空军轰炸航空兵第185团的1架图-16轰炸机,在机长吉巴列维奇驾驶下,由于同加油软管接触太快,导致加油软管在气流作用下翻转缠绕在机翼上,使轰炸机失去控制坠毁。这类事故因此被称为“吉巴列维奇环”。
为熟悉使用“翼尖-翼尖”加受油系统,苏联空军付出巨大代价,1958年至1964年,仅轰炸航空兵第184、226团就损失了15架图-16轰炸机,90名机组人员牺牲。
由于“翼尖-翼尖”加受油系统危险性太高,这种方式很快被苏联空军淘汰,转而采用图-16N加油机。该型加油机采用“锥套-探管”加油系统,受油机通过受油探管与加油机释放的加油软管末端锥套连接,安全性大大提高。
(杨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