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安则静

司马懿抗蜀与斯大林格勒退敌


■印 祺 孙善康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士兵押送被俘德军士兵

原 典

《百战奇略》安战篇原文为: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指《孙子兵法·势篇》)曰:“安则静。”

安战篇意在说明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防御策略。敌方远道而来,士卒斗志昂扬,速战对他们有利。我方应当深沟高垒、坚守营地,以持久战消磨敌方锐气。若敌方制造事端破坏我方防守计划,也不能应战。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安守营垒就能够从容自如。

战 例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第六次北伐,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抵抗。当时,因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魏明帝再三命司马懿谨慎稳重,不要急于应战,等蜀军发生变故再出击。司马懿遵循明帝命令,无论蜀军如何挑衅、侮辱,都不出战。后来,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病逝,蜀军后撤,司马懿乘机率军追击,大获全胜。

1942年9月,德军攻至苏联斯大林格勒城下,与苏军展开激烈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相持阶段,苏军通过大纵深节节抗击,致使德军后勤补给力量不济,寒冷的冬天也使德军战斗力进一步下降,为苏军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反攻阶段,苏军迅速组织战略总攻,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德军投降而告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损失约1/4的兵力,22名将军被俘,造成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失败。有德军高级将领称:“这等于打断了我们在东线的脊梁骨。”

计谋分析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善用兵者,总是根据不同情况寻求和创造有利战场态势。上述古今两个战例,都是在攻方远道而来急于求战的情况下,守方充分利用主场作战优势,以“缓兵之计”延缓对方进攻节奏,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等待“敌敝”的最佳作战时机,从而控制战局、获得胜利。

战略判断洞穿局势。“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形”和“势”是关乎战争全局的两个重要问题,战场指挥员首先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战争迷雾”,研判敌方意图,分析敌我力量对比,预测战场态势走向,评估战略风险,权衡利弊得失,进而在科学谋形造势、因形任势基础上作出正确战略决策。蜀国较之吴魏两国势弱,数次北伐更是严重阻碍内政建设,无法长时间对外征战,司马懿抓住这一弱点,坚守不出、高挂免战牌,最终等来诸葛亮病故、蜀军后撤的大好反攻时机。希特勒在对苏战争中的决策可谓失误频频。第一,过长的战线和苏联严酷的冬天消磨了德军战斗意志;第二,计划多线进攻苏联多个城市,没有集中力量攻击一点,使得在进攻莫斯科失败后的德军更加分散;第三,纳粹德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虽足够战胜西欧诸国,但苏联远非西欧可比,希特勒以闪电战“吃掉”苏联的战略在一开始就行不通。

战略定力坚如磐石。“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毛泽东强调,对待强敌要避其锋芒、隐忍待机,在敌方气势旺盛、战斗力较强时,先不要急于与之作战,更不能与之死拼硬打,需耐心等待有利于我的作战时机出现,真正做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魏蜀对峙期间,蜀军多次到魏军营门前叫阵,甚至送女装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依然安守营寨、不为所扰,坚持最初的战略决策,等待有利作战时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同德军进行惨烈战斗的同时,仍抱必胜信念筹划、组织和发动反击作战,最终逆转整个战局。两场战役的指挥官正是因保持坚定战略定力,面对强敌“善于制敌而不受制于敌”,通过战略防御阶段保存实力、战略相持阶段积蓄战力、战略反攻阶段释放威力,始终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

战略运筹趋利避害。战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在孙武的军事思想中,“五事”(道、天、地、将、法)被视作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其中“天”与“地”两个因素,往往与军事后勤保障息息相关。军事后勤保障线至关重要,古今中外许多战场指挥员正是利用天时地利等条件导演出一幕幕克敌制胜的战争活剧。司马懿利用诸葛亮劳师北伐、欲速不达和补给困难等劣势,避而不战、以拖待变,最终以小损换大胜。希特勒曾打算迅速征服苏联,但没有充分考虑苏联“天”与“地”的因素,盲目冒进,后勤保障线不断拉长。苏联军民抓住对手这一软肋,既坚壁清野,不给敌方以战养战的条件,又不断袭扰,切断其供给线。虽投入重兵仍久攻不下,德军战争消耗越来越大,部队作战能力逐渐下降,进攻速度也越来越慢,时至严冬、冰封大地,后勤供应完全中断,曾经横扫西欧的德军已成强弩之末,最终兵败斯大林格勒。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