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配件供应商改建生产线制造口罩;酒厂转型生产医用酒精、消毒液、洗手液;大型加油站变身无接触购物的“安心菜市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多专业领域的企业厂家跨界转型,打响了一场优势互补的联合战“疫”。
抗疫战场上一个个跨界之举,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展现的是各行各业“多专多能”的内在潜能。明晰当下,透视未来。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既要防范深藏隐患的“灰犀牛”,也要防范无法预知的“黑天鹅”。“一根筋”的单项作战思维,已远远适应不了未来战场。战场需要各个战斗要素的高度契合、攥指成拳。唯有“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方能胜任多样化的岗位需求,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应对自如。
何为“多专多能”?即精通不同专业领域,又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能够胜任多个岗位。正如《红海行动》影片中几名特战队员,对爆破、狙击、伞降、驾驶坦克、发射导弹等技能样样精通,几名特战队员便可制伏一群恐怖分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时期,面对德军新的坦克战法,波兰军队以擅长的骑兵对抗,结果一败涂地……实践证明,单项领域的“一招鲜”无法“吃遍天”,单一能力指挥不了战争,单一优势也拿不下战场胜利。
遗憾的是,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官兵因循守旧,不善于锤炼全方位作战能力。有的人观念不升级,能力不转型,知识有“瘸脚”,素质“单打一”,看着曾经的“指导教材”不知变通、守着以前的“好用战法”不谋突破……凡此种种,打起仗来只能墨守成规、循序章法,一旦遇到“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就只能束手无策、败下阵来。
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最关键的是打破思想藩篱,来一次思维破冰,通过加强教育、树立导向,引导官兵突破思维定式,更新作战理念,自觉充实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应当在日常训练中广泛开展岗位互换、专业互换活动,定期组织跨专业大比武、大讨论,搭起实践平台,紧贴战场构设危情险情,使官兵能够真正精通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做到“平时互通、忙时互补、战时接替”。
许多企业的跨界转型启示我们:每名官兵必须不断提升大局意识、整体观念,努力在岗位实践中提升全面作战能力,才能在未来联合作战中胜任战位、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