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芦溪县,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武功山巍巍,袁水河潺潺。青山有幸埋忠骨,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长眠于此。
一片土地寄予深情,一抔热土告慰英雄。清明节前,我又一次来到卢德铭烈士陵园和秋收起义纪念馆缅怀先烈,祭奠英雄。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一声声深情的诉说,都记载着英雄先烈的坎坷艰辛与不凡来路。
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的卢德铭从小身怀报国之志,于1924年毅然投身黄埔军校参加革命,在毛泽东、叶挺等人的影响下,当年加入了党组织。1926年革命军北伐,卢德铭随叶挺独立团进发,迭战迭胜,战功卓著。
血与火的考验,让卢德铭风风雨雨跟党走的信仰愈发坚定。1927年8月,率部东下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卢德铭,向中央报告工作后,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任起义部队总指挥。在文家市参加毛泽东主持党的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进军方向问题时,完全赞成毛泽东提出的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正确主张。
1927年9月25日,部队在山口岩遭敌伏击,卢德铭身先士卒,带领参谋胡景玉和一个连的兵力夺下白泥坳山头,英勇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当卢德铭率部在开阔地域撤退时,遭到敌人猛烈射击,被流弹击中胸部,牺牲在山口岩猪百丘田岸下,年仅22周岁。战斗结束后,英雄的遗体由当地农民周仁榜掩埋在自家屋后小土坎茶树下。
英雄已去,天地同泣。当毛泽东听说卢德铭牺牲时,悲痛万分,忍不住仰天长叹“还我卢德铭”,并痛心地说道:“给我3个师也不换!”
在烈士陵园拾级而上,迎面可见7米高的纪念碑,上塑卢德铭全身像。英雄矗立在青松翠柏间,犹如历史天空的璀璨星辰,更如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虔心诵读碑文,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每一次对英雄的鞠躬致敬、缅怀祭奠,都是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
土枪土炮、油灯电话、大刀长矛、草鞋箩筐……目睹纪念馆的一件件实物,观看多媒体融合制作的战斗场景回放,听着解说员生动的介绍,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仿佛看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卢德铭手握钢枪的无畏英姿。
1926年5月,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先头部队,出兵湖南,开始与北洋军阀吴佩孚部作战。6月2日在攻占攸县的战斗中,卢德铭虽然没有得到上级的命令,但他主动掌握战机,率领全连乘胜追击敌人。对这种作战的机动灵活性,叶挺称赞不已:“战功是大家努力得来的,我们的每次战斗,都是得力于你们。比如攸县的占领,就是第四连连长卢德铭在指挥我,而不是我在指挥他。”之后,在攻克醴陵、平江的战斗中,卢德铭带领连队绕到敌人背后,向敌人薄弱环节袭击,对敌造成夹攻之势,使守敌大部被歼。在攻打汀泗桥和贺胜桥的关键战役中,卢德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指挥果断,立下赫赫战功。有诗赞道:“血战两桥敌胆惊,四连直捣武昌城。铁军个个英雄汉,多次冲锋有德铭。”
一同参观的一名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卢德铭在秋收起义受挫、起义部队意见不统一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这种坚持真理、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源于他对革命与理想的赤胆忠诚、对使命与责任的敢于担当。”他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群小学生正在入神地听老师讲述英雄的故事,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在展板上不时寻找着历史的印迹。距烈士陵园不到一公里的上埠镇小学,于2016年更名为“卢德铭小学”。每逢新生入学,学校都要从校名讲起,让孩子们记住英雄,让英雄基因融入年青一代的血脉。
怀其功业,继其遗志,扬其精神。近年来,芦溪县委、县政府打造红色文化的接力棒一刻也没有停止。2017年,结合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活动,当地投入资金对卢德铭烈士陵园进行提升改造,新建秋收起义纪念馆,致力打造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熠熠发光。山峦绵延,原野嫩绿,碧水清澈,花海烂漫。走出纪念馆,站在卢德铭烈士纪念碑旁的山梁上放眼眺望,整个芦溪县城尽收眼底。那道路、工厂、村庄……在春天阳光的普照下相映生辉,一派繁荣。眼前的这座新型现代化“百年瓷都”正在以冲锋姿态快速崛起,焕发别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