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古人在《四时读书乐》中所描述的春夏秋冬四季读书所拥有的那种“乐无穷”“乐陶陶”的情绪,是颇能感染人的。在全民抗疫、居家防疫的日子里,重温《四时读书乐》,对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那种意境,对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的那种痴迷,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至于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嗜好的读书”,主动的读书,离开直接功利目的的读书,则更充满乐趣。
读书是一种美好的精神活动,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标志。“雄读书,春花满。散朱碧,点班管。胤读书,夏风凉。若无膏,萤取囊。符读书,秋月随。新凉人,亲灯火。康读书,冬雪厚。就以映,字如昼。”多么可敬可爱的先贤,给我们树立了这么好的读书榜样。他们读书的佳话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超越肉体生命的有限,在民族求知的历程中得以永恒,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走进书香世界,宛若走进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展书而读,生活就多了一种滋味,多了一分亮丽,人生也因此而充实。作家梁晓声曾提出一个鲜明而准确的命题——读,是一种幸福。他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因为在不懈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寻觅到无限的阳光地带,可以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可以领略到生命的高洁和卑微,可以窥见到自己的渺小与崇高……
我以为,一本书,是一处长生的风景,常翻常新,相看不厌。以书为友,获得的是美妙而隽永的精神享受。一册在手,书中的情趣,书里的风景,书外的故事,书人的心境,尽收眼底,直入胸腔,构成一道绚丽的人生风景。
读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广泛,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我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伟岸……我们从读书中学做人处世,从那些先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和风范。
一个人一生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注定了他是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的小人,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功善之作,也有毫无价值甚至毒如鸦片之类的东西。我们所需要的书,是那些能够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希望、给我们智慧的书,是那些能够给我们激情、给我们坦荡、给我们庄严、给我们博大的书。正如卡夫卡所说:“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击碎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我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才逐渐体味到读书的乐趣的。读书的过程,不仅能使自己找到一种与时间、与慵懒、与鼠目寸光作战的方式,还能使自己的憧憬与梦想也纯澈起来。后来有了另外一种体会:读书变成了情感漫溢的过程,常常随着所读书籍的作者或书中人物的喜而喜、忧而忧,有时竟奔涌跌涨、不可自抑。再后来又习惯了在冷漠与孤独中读书,总觉得读书有点像谈情说爱,生怕人们打搅。静坐斗室,寸步不移可以周游列国、翱翔世界,甚至升腾到太空;分秒之间可以感受到暴风骤雨、阴晴圆缺、春夏秋冬……这就是书籍为我们展示的五彩缤纷的世界,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慰藉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