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城市战:从城墙到城区的角逐


■陈生正 李玉娇

卫国战争中,穿墙而过的苏军士兵,与德军展开激战
第一次格罗兹尼战役中,被击毁的俄军步兵战车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的德军士兵
格罗兹尼城内满是断壁残垣

“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卫民。”从中国夏朝开始,城市就开始发挥防御功能。放眼世界,围绕城市展开的攻防战,也几乎贯穿整个人类战争史。

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城市战,防御方将很大精力放在完善城墙、城门等外围防御地段,相继形成以马面、瓮城、墩台为代表的城郭防御工程。进攻方要突破这些工事,不得不集中数倍于防御方的兵力攻城,并往往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中国历史上的张巡睢阳保卫战、南宋钓鱼城保卫战和元末洪都保卫战等,都是防御一方依靠城防工事,挫败敌重兵进攻的经典战例。

至于国外,围绕城堡、城市展开的战斗,构成中世纪战争的重要篇章。1006年黑斯廷斯战役后,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为以有限兵力控制英格兰占领区,修建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堡,该做法被欧洲各国效仿。13世纪后,城堡几乎遍布欧洲。为打破这些高大的防御工事,进攻方必须事先准备大量物资。1224年,英王亨利三世围攻贝德福德城之前,仅方镞箭就准备了1.9万枝。

火炮的出现,打破了城市战防御方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的天然优势。特别是中国的火药西传后,14世纪上半叶,欧洲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成为攻城利器。1453年,在奥斯曼土耳其攻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火炮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金角湾的决定性进攻中,土耳其军队火炮发射大量石弹,摧毁君士坦丁堡的高大城墙,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现代战争中,城市战开始呈现从线性到立体的拓展。防御方不仅依靠外围城防工事阻挡敌人,还以现代城市高楼林立、街巷分割的建筑群为依托,构筑从楼上到楼下,从地表到地下的坚固防御体系,城市战的主要战场开始从城墙转向城区。

卫国战争中,苏军采取以分队为作战单元、以巷战近战为主要样式的战法,使城市变成吞噬敌军的坟墓。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中,尽管德军突破苏军外围城防工事,但机械化部队进入城区后,受高楼、废墟和街巷复杂地形限制,观察、射击、指挥和协同都十分困难,装甲集群的机动优势难以施展。德军不得不同苏军展开逐街、逐巷、逐楼甚至逐屋的争夺战,推进距离只能以米来计算。德军第6集团军军官汉斯·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道:“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展开激烈战斗,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德军闪电战战术在城市战中毫无用武之地,反而被拖入漫长消耗战,最终彻底失败。

车臣战争中,俄军也经历过血腥的格罗兹尼攻坚战。在1994年第一次格罗兹尼之战中,俄军仓促攻入城区后,装甲部队行动受限,火力和机动性难以发挥,只得同车臣非法武装展开巷战。孤军深入的第131摩步旅和第81摩步团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境地,损失惨重,旅长伊万·萨文等中高级指挥军官牺牲。在1999年的第二次格罗兹尼之战中,俄军汲取上次失利教训,在强大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出动具有城市作战经验的海军陆战队、陆军特种作战分队和内卫部队等,通过立体突击、分片围歼、肃清残敌等战术,历经3个月苦战,将车臣非法武装主力逼出市区并包围歼灭,取得格罗兹尼攻坚战的胜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