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我军发起舟山群岛战役。我第7兵团反复研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舟山群岛地理环境,将舟山群岛中的大榭岛选作首战目标。大榭岛位于穿山半岛以北、舟山本岛西南部海域,面积30.3平方公里,与金塘岛隔海相望,距舟山本岛7公里,距大陆只有600米。据守大榭岛的主要是国民党军第75军16师48团、46团的两个连和师警卫连,共1400余人。负责攻打大榭岛的是我第7兵团22军。
攻克大榭岛,我军面临许多困难。
一是敌我装备对比悬殊。岛上国民党军装备美式武器,并得到海空军支援,国民党海军舰艇常在海上游弋,并向大陆示威性炮击,空军则进行空中封锁,构成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我第7兵团22军既没有远程火力和重武器,也没有海空军支援。
二是敌人防备严密。防守大榭岛的国民党军在大榭岛前沿阵地和纵深地段构筑以交通壕相连的地堡群,龙山、外神马岛设有23个地堡,南北渡、西岙、长腰剑沿海设有47个地堡,下厂、南渡设有迫击炮阵地。同时,国民党军还在滩头设置鹿砦、竹签、铁丝网和防止船只接近的爆炸物、照明物等。
三是水文、气象情况复杂。大榭岛虽临近大陆,但与大陆相隔的白鸭洋海峡水流湍急、漩涡密布,水文情况复杂,且船只海上航行受风向、雨水影响较大。
四是我军缺乏渡海登岛作战经验。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军虽进行过数百次战役,但渡海登陆作战是新课题,况且第22军是从北方转战到南方的部队,占多数的北方战士不熟悉水性,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见到大海,难免产生畏难心理。
针对上述困难,第22军做了充分战前准备和周密部署。
第一,充分准备渡海工具。国民党军在离开浙江大陆前,将沿海地区大部分船只烧毁,我军从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筹集、调派200余艘船只,支援登陆作战。第22军64师190团团长周志诚受房东家竹椅启发,发明了以毛竹制成的“三角救生架”,解决救生衣、救生圈不足的问题。这种“三角救生架”能承受1名全副武装战士的重量,还可作为依托在海上进行轻武器射击。
第二,严密组织临战训练。针对渡海登陆作战这一新课题,我参战部队夜以继日地在海上进行紧张艰苦的临战训练,上到军、师领导,下至每名战士,全都投入战胜海洋的练兵热潮中。学游泳、识风向、习水性、练驾船,潜心研究渡海作战有关技术、战术问题。
第三,因地制宜发明爆破器材。为解决登陆时的火力掩护问题和国民党军设置的水际滩头障碍,我军指战员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想出许多办法,发明出船用炸药发射筒、水上漂雷、长杆炸药投放器、螺旋桨炸药推进器和自炸爆破舟等百余种爆破器材。
第四,谋求达成进攻突然性。由于大榭岛离大陆很近,国民党军还有空中侦察,我参战部队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隐蔽的情况下进行,连200艘船只也是在作战前一天夜里悄悄抬到起渡点,并用芦苇、杂草伪装。
1949年8月18日18时30分,我军以第22军64师190团和66师196团2营,共4个营兵力为登陆突击第一梯队,以196团其余部队为第二梯队,在军属山炮团火力支援下,分批航渡到大榭岛南部海岸突击登陆。另以64师191团主力夺取大榭岛东侧外神马岛和穿鼻岛,以191团部分兵力部署在穿山半岛南侧,监视象山港口梅山岛国民党军动向,防止其派出增援。出发后15分钟,我登陆部队在大榭岛南部海岸抢滩登陆,随即分3路向纵深发展。当晚,我军即占领岛上大部分地区,并在岛上修筑工事,这一方面是为“关门”歼敌,另一方面是为防敌增援。
战斗至午夜,我军已团团包围七顶山。七顶山是大榭岛主峰,岛上设有指挥所。溃退守敌集中于此,居高临下、负隅顽抗。如果不能在拂晓前攻占七顶山,一旦国民党军援兵到来,战况就会对我军不利。190团团长周志诚果断决定,集中兵力对七顶山进行南北夹击。19日拂晓,经艰苦激战,我军最终攻占七顶山,全歼被围之敌,击毙敌团长李椿堂。19日12时,国民党军1个团乘5艘军舰,在飞机、舰炮掩护下,于大榭岛北部实施登陆,并占领部分滩头阵地。我军采取“诱敌深入而后攻歼”的方针,配合以政治攻心,战至20日凌晨,歼灭援敌大部,残敌乘军舰逃走。
大榭岛之战,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448人,大榭岛附近外神马岛、穿鼻岛同时解放,梅山岛上国民党军1个团也闻风而逃。此战胜利,鼓舞了士气,积累了经验,在舟山本岛外围防御体系上打开缺口,为之后攻打其他岛屿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这次战斗,我军基本了解了舟山群岛国民党军防御部署,借此分析其总体作战能力和军政素质,为下步对舟山本岛和其他岛屿实施攻击定下决心提供了重要参考。大榭岛之战,是我军首次渡海登陆作战,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题词“渡海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