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即将来临,人们在祭奠自己先祖和亲人的同时,也纷纷在网上或到烈士陵园凭吊英烈。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硬核”,是一个民族引以为荣的“瑰宝”。英雄不朽,化作陵园里座座墓碑,祈愿岁月静好。守护英雄墓的人也是英雄,除草扫灰、擦拭墓碑……他们年复一年的坚守与陪伴,让英雄不孤单。
这里是湖南省东安县一个叫大坳的小山村。村庄的对面有一座无名烈士墓,一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已经80多年。当年,这位红军战士受重伤留在村民谢忠芝家,几天后不治牺牲,谢忠芝含悲把他埋在对面的山上,并坚持每年为烈士扫墓。后来,渐渐老去的谢忠芝郑重地把这件重要的事交给儿子谢臣明完成。谢臣明受父亲的影响,不仅以祭扫红军墓为荣,还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谢红军。如今,这个村的村民大都搬出了大山,但谢红军继承爷爷、父亲的遗愿,仍坚持在大山中陪伴无名烈士。人们赞扬他们:“三代烈士扫墓人,一样忠贞感恩心。”
这里是重庆市黔江区水车坪村。当年,贺龙率部路过此地与敌人展开激战,有22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黔江刚解放时,县里决定将22位烈士集中安葬于三元宫,村民程绍光自告奋勇担负守护任务。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程绍光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就委托妻子罗素香来接替自己。1956年,程绍光带着军功章从部队回到老家,又与妻子一起守护烈士。后来,这一接力棒传到儿子程祖全、儿媳曾贤平手上。如今,他们的女儿表示:哪天父母干不动了,她会接着守下去……
这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当年修筑天山独库公路而牺牲的革命烈士长眠于此。陈俊贵是这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当时因严重冻伤在医院接受长达4年的治疗后,于1980年复员回到辽宁老家,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温暖的家。后来,他听人说班长和战友被收葬在烈士陵园,便毅然辞去工作,带着妻子来到天山,在离战友墓地最近的地方安了家,并主动当起烈士陵园的管理员兼讲解员,深情地为人们讲述当年修筑公路的故事……在陈俊贵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烈士陵园的守护行列。《感动中国》栏目因此献上对陈俊贵的颁奖词:“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墓碑前,由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坚守,由一代人的坚守到几代人的坚守,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密码早已超过血缘之亲、越过时空之隔,直抵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让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英雄气、民族魂,唤醒我们心中的理想,催动我们前行的步履。
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堪嗟大地多荆棘,愿借犁锄一扫空”的宏大志向、“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战斗豪情,可以历经时间冲刷而凝为不朽。中华大地上,那些几十年默默为英雄守墓的人,其实守的是英雄的火种、是红色的基因。他们的坚守带动了更多人的坚守,这火种就不会熄灭,这基因就不会变异,并在代代传承中发扬光大,带给人们心灵的温暖、精神的陶冶。
这种坚守,是永不忘却的纪念。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有许多人甘愿赴国难,一心救苍生。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我们当铭记他们的名字和功勋,更要继承遗志,续写他们未竟的事业。我们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是否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无畏,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李大钊曾言:“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先烈们用精神战胜了时间,永留我们心中,成为不朽的丰碑;默默守护英雄墓的一代代人,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同样拥有英雄的鲜明品格:忠诚、执着、朴实。向英雄和守护英雄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