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战争影片《1917》,自去年年底上映以来取得较好口碑。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两名英军传令兵在时间紧张、弹药有限、敌情复杂、道路不明的情况下,将“立刻停止进攻”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前线英军指挥官,避免其所率领的1600名英国士兵陷入德军陷阱。影片采用一镜到底的独特拍摄技巧,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一举斩获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等奖项。《1917》不仅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也以考究的道具复原了当时新出现的武器装备。
应对“堑壕杀手”的钢盔
影片中的英军官兵,几乎每人都戴着1顶形状扁平的头盔,这是当时英军新装备的MK-1型头盔。
1914年,法军将领亚德里安在视察部队期间,受一名战士将锅倒扣在头上以避免伤害的启发,设计出“亚德里安”头盔,并迅速装备部队,使众多法军士兵免于伤亡。此后,各国军队纷纷效仿法军,开发了一系列头盔,MK-1型头盔就是其中之一。从影片中可以看到,MK-1型头盔形状扁平、外沿宽大,外形不够美观,因此常常被称为“碟形盔”或“农夫盔”。事实上,这种头盔十分适合一战时期堑壕对垒的作战环境,扁平外形和宽大外沿能够有效抵御空爆弹和榴弹等“堑壕杀手”的伤害。此外,MK-1型头盔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生产,虽然英军为体现所谓大不列颠的勇气直到1916年才开始为部队装备头盔,但到1917年时,已基本做到人手一顶,并广泛供应给英联邦军队和美国远征军。
初露锋芒的飞机
影片中有一段剧情,两位主角在传令途中遭遇敌方飞机坠毁,其中一位主角布雷克在救治敌方飞行员时,被其偷袭身亡。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飞机不仅结构简单,飞行速度也不快,在迫降后,飞行员仍有很大几率生还。虽然在一战爆发前十余年,飞机就已出现,但在一战初期仍比较简陋,均不是专为军事用途而设计,未配备武装,材料也十分简单。战争爆发时,飞机数量也很少,整个欧洲仅有370余架可用。战争初期,这些飞机的主要任务是在战区进行侦察,交战双方飞行员甚至在见面时还会相互挥手致意。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空中武装遭遇开始变多,有的飞行员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枪射击敌方飞行员,有的携带砖头、链球攻击敌方飞机螺旋桨,甚至还有的采取直接撞击的方式。直到法国人尝试在飞机上安装机枪,并于1914年击落一架德国飞机后,人们才认识到飞机完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可以左右战争局势。
首次使用的化学武器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英军官兵几乎都随身携带防毒面具,或挂在胸前,或背在身后,这反映出化学武器是当时战场上的一大威胁。
化学武器是当今国际社会明令禁止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首次应用就是在一战期间。1914年10月,法德两军在西线战场上先后使用刺激性毒剂,虽然因为使用经验不足、浓度太低没有造成伤害,但依然标志着化学武器走上历史舞台。1915年4月22日,德军为扭转不利战局,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首次大规模施放氯气,造成协约国军队1.5万人中毒,5000人当场死亡的重大损失。这就是世界军事史上化学武器进攻的首个成功战例。随后,交战双方纷纷将化学武器作为重要进攻和报复手段,导致化学战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化学战的不断升级,各类更具危害的新型化学武器不断投入使用,人员伤亡也越来越大。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一战中,因化学武器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超过117万人,至少造成8.5万人死亡。为应对化学武器的伤害,各国军队纷纷研制专用防毒器具,至今仍是各国军队制式装备之一。
初上战场的“陆战之王”
一战时英军的“马克”系列坦克,在影片中惊鸿一现。虽然在影片中的镜头不多,但坦克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一点不小。
1916年9月15日清晨,伴随着巨大轰鸣声,一群钢铁怪兽撕裂西线德军索姆河阵地,在10公里宽的正面战场上,英军32辆“马克”I型坦克在前开路,步兵紧随其后。以前阻挡进攻的堑壕、铁丝网根本无法阻止坦克前进,而子弹也无法击穿坦克装甲。尽管部分坦克发生故障无法前进,成为德军火炮的靶子,依然有9辆坦克突破德军防线。在“马克”I型坦克的帮助下,协约国军队在5个小时内向前推进5公里,比之前几十天取得的战果都大。早期坦克在火力、机动性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军队需要,但在残酷持久的堑壕战中,成为快速推进占领敌方阵地的一大利器,标志着陆军进入新的时代,至今坦克仍是陆上作战的主角,是绝对的“陆战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