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组来自火神山医院的——

战“疫”面孔


赵玉英
季波
高越
吴昊
黄咏梅

你的信任是我最大动力

赵玉英

49岁,火神山医院八科一病区主任

2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刚结束查房的赵玉英仍穿着防护服在病房里打转。

“温度多少?”“还有没有咳嗽?”……50多名患者,赵玉英都要一一问到。

“科学救治,首先得让患者配合治疗,信任医生。”赵玉英说。患者吴阿姨症状较轻,只需服用口服药片,看到其他病友输液,误以为医生不重视自己,继而产生情绪。

为打消她的顾虑,赵玉英找来即将治愈出院的患者吴先生,向她介绍自己吃药治愈的过程,并告诉她“对症才是科学”。随后,赵玉英拿着CT片耐心向她说明病情,讲解治疗方案,打消了吴阿姨的顾虑。

70多岁的李大爷入院时病情很重,救治效果并不理想。几天下来,吃不下饭,喝不了水,情绪越来越差。情急之下,他拔掉吸氧导管,扔掉口罩,喘着粗气说“不活了!”见状,赵玉英小跑来到床前,快速捡起导管消毒,并帮他戴好导管和口罩。

“大爷,我知道您想家了。”赵玉英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讲起自己父母的生活琐事。待情绪平复,赵玉英给老人倒了杯温水递到跟前:“吃饭就有精神,精神好了身体就好,回家的日子也就近了。”几天后,老人开始进食,病情逐渐好转。

治心胜过用药。赵玉英特意安排年纪轻、恢复较好的患者与病情较重、年龄较大的患者同住一间病房,帮忙看护的同时,还能陪老人聊聊天。赵玉英说,这些人都是病区里的志愿者。

患者万春晖就是其中一位。打水、送饭、拖地,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搀扶重症患者做检查,听说病友情绪不好,他还跟着赵玉英一起去给病友“做思想工作”。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赵玉英说,鼓励轻症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让他看到自己在慢慢恢复,同时帮助重症病人重树信心。“患者的信任,是我最大动力。”

(刘会宾、本报记者 王均波)

战“疫”场上我是优秀“弹药手”

季波

51岁,火神山医院药械科主任

“感控×科,来取药了!”

“好嘞,来了!”

在火神山医院药房,如果你留心的话,这样的对话一天可以听上几百遍。

2月23日,临近下班时间,药械科主任季波终于能正儿八经地坐下来吃上一口热乎饭菜。一边嚼着饭菜,一边大脑还在飞速运转,想着下一步药房的工作安排……

“主任,我来领药!”这不,凳子还没坐热,又一个科室来领药。

“好嘞,来了!”

51岁的季波和药师樊磊放下碗筷,戴上口罩来到药房窗口。没一会,又陆续来了几位等着取药的科室护士。

读取信息,分拣药品,核对数量……等到这一批药品分发完毕,半小时过去了。坐回桌前饭菜已凉,两人不约而同笑出声来。不打紧,端起继续开吃!

火神山医院药房每天承担着医院1000余名患者的临床用药供应,同时保障1400名。人命关天,哪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24小时服务,季波和11名战友每天三班倒。

药房组建的时候,工作千头万绪,从各单位抽调而来的12名医务人员,不要说熟悉药房,就连彼此之间也都相互不认识。从零到一的探索过程中,季波和同事逐步熟悉药房、规范程序,几天时间就把药房建了起来,拟制了一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记者从登记本上看到,仅2月14日这天,季波和同事完成了31区次药品补充、请领、发放任务,发放80余种600余盒(瓶)药品,处理医嘱350批次,巴掌大小的医嘱单垒起厚厚一摞。那天,他们还结合临床实践,增加4种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汤剂。

季波说:“药物供应犹如战场的‘弹药’保障,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因素。我必须做到‘弹药’保障精准及时,做战‘疫’场上的优秀‘弹药手’。”

(旷岳军、杨 柳、本报记者 王均波)

一起等待出门晒太阳的日子

高越

38岁,火神山医院超声影像科技师

2月25日6时许,值了一宿夜班的超声影像科文职技师高越刚走出医院,就收到感染七科一病区医生滕玥发来的信息,让他高兴地原地跳了起来:

“这几天23床刘大爷没再出现胸闷胸疼症状。第一次核酸检测显示阴性,今天准备做第二次检测,希望不久就能出院!”

疫情发生后,高越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感染患者的治疗需要隔离,大型设备在封闭病区无法展开,便捷式彩超更适合临床。他曾执行过多次大项任务,便携式彩超早已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这一次也不例外。

高越所在科室承担着所有感染科室、重症医学科室新冠肺炎患者床旁彩超、心电图等检查任务。65岁的刘大爷是高越的第一个接诊患者。

尽管对“红区”早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但身临其境,高越还是紧张。穿上两层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两层口罩后,还没开始检查,身上已经冒汗。

为患者检查时,高越操作超声探头的动作尽量轻一些。大爷有些耳背,高越就凑近他身边。这个举动大大增加被感染风险,“但当时顾不了那么多。”高越说。像这样的检查,以往只需要三五分钟就能完成,但穿着防护服操作机器很不方便,一次检查得花上10多分钟。

有次高越做完检查,收拾机器准备离开时,看见隔壁床阿姨欲言又止的样子,他赶紧折回,走到她床旁俯下身子,将耳朵凑近听。阿姨前几年做过肾移植手术,担心这次感染对肾脏有影响,想让高越帮忙检查下。听到这,高越立即打开仪器,对移植肾进行检查。

“阿姨,移植肾的结构和血流都非常好,没有变化。”

“谢谢你。”阿姨不停道谢。

“您安心治疗,放心出门晒太阳的日子应该快了。”

(孙先鹏、闫 涛、本报记者 王均波)

在睡梦里才能停下奔跑的脚步

吴昊

42岁,火神山医院七科一病区洗消护士

“阿姨,您别下床,卫生间我去收拾。”

“谢谢,谢谢。”

在火神山医院七科一病区,类似的对话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每天要说上多少遍。

她是洗消护士吴昊,负责的病区是医院收治患者的首个病区。

2月4日下午,该病区将接收首批10余名确诊患者。为尽快让病区达到收治患者的要求,吴昊和战友全力配合施工单位和设备调试人员,收拾各种建筑垃圾和设备器材的外包装。手磨破了,眼熬红了,但她全然不顾。在首批患者到来之前,她要严格按照标准把整个病区打扫干净、洗消完毕。直到患者顺利住进病房,她才松了一口气。首次突击,吴昊整整忙了两天一夜。

作为洗消护士,吴昊每天都要两次进入“红区”进行消杀作业,清扫病房、清理患者的生活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使其达到感控要求,同时还承担着病区医疗用品消毒供应工作。

该病区包含60张床位及部分公共区域,洗消作业由3名洗消护士和1名洗消战士共同完成。喷洒消毒剂、扫地、拖地、清理垃圾……收拾干净一间病房,吴昊最快需要10分钟,收拾完整个病区,需要马不停蹄地忙上3个多小时。自认为手脚麻利的她忙活了半天,早已汗流浃背:“在火神山工作,体能消耗大。20间病房忙完,感觉像刚跑完一个三公里。”

有天晚上,乘班车返回宾馆的路上,吴昊歪着头倚着车窗睡着了。车子到了宾馆,战友们迟迟没见到她的身影,返回车上再一看,空空荡荡的车厢里发出了轻轻的鼾声。

“她太累了,让她再睡一会儿吧。”司机说。接连好几天,班车的座椅和靠背成了她短暂休憩的“行军床”。

或许在梦里,才能停下她奔跑的脚步。

(汪学潮、孙先鹏、本报记者 王均波)

埋头不语却有梅香飘来

黄咏梅

48岁,火神山医院八科二病区感控护士

2月22日6时,天未亮,黄咏梅已经起床忙碌起来。洗漱、烧水、服降压药,诸事妥当后乘车前往火神山医院。她必须赶在8时前穿戴好防护衣物进入隔离病区。

黄咏梅是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的一名护士。疫情发生后,她与同在医院工作的丈夫张明德一起递交了请战书,来到火神山。丈夫是病区主任,黄咏梅是感控组护士。

与看不见的病毒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防护,绝不能有半点疏忽或大意。

黄咏梅的工作是督导检查医护人员感控防护是否到位、准备防护用品、进病房清理出院患者物品、垃圾封口搬离病区、清理医护人员更衣间、对医护人员易接触部位消毒、对护目镜和呼吸机面罩等进行消毒清洗……可以说,黄咏梅就是确保科室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把关者”“守护者”。

工作时,黄咏梅很少说话,大多数时候只是埋头不语,像陀螺一样快速转动着,工作细而繁琐。

一天午饭时,黄咏梅感到身体有些不适,但坚持到下班才离开病房。“早上的护目镜型号不合适,眼睛压痛感特别强,从病房出来就吐了!”黄咏梅喘着气说。

让她操心的不仅是感控工作。2月18日那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让黄咏梅记忆深刻。“37床面罩脱落,快来……”听闻护士的喊声,张明德飞快冲进病房,正在给器械消毒的黄咏梅也立即向37床奔去。37床是一名危重患者,此时脸色煞白、情绪躁动不安,氧饱和度已经降到70以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众人的合力救治下,患者脸色渐渐红润,转危为安。

“类似的惊险每天都有。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都比较严重,脱离氧气吸入后,很快就会出现呼吸衰竭。”黄咏梅说:“抢救必须分秒必争,多一个人手,就多一分把握,我必须及时补位。”

(冯振洲、杜家鑫、本报记者 王均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