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军队不准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斗争手段和方法,谁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 列宁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如果说战争是一部教科书的话,那么强敌就是最好的老师。不把对手研究透,不把明天预判好,能打仗、打胜仗无疑是一句空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垓下之战中,刘邦深谙楚军的思维和心理状态,高唱楚歌让楚军军心动摇,使项羽兵败乌江;长征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堵,工农红军洞悉其企图,毅然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越金沙,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招招妙棋扭转乾坤;甲午海战前,日军把北洋水师的舰船吨位、火炮数量和性能、指挥员素质、预定作战海域的水文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而清军不仅不察敌情,主战派还斥责研究日军的将领“学鬼蜮伎俩,有伤国体”,招致惨败……一个个经典战例,都在揭示着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如何演变,把对手研究透是打赢的先决条件。
然而,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军事变革的大潮中,战争已经演进到“秒杀”时代,谁更能了解对手,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一招制敌。事实证明,“知彼”的关键是要“换位思考”。对此,我军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探索了许多好的经验作法。比如,按照“我军骨子、对手样子、强敌影子”的标准建立蓝军研训中心,同军内外数十所外军研究部门建立情况协作关系,培养了一大批外军研究专家和骨干,为参演部队提供了多面性对手、多样化态势、多变数行动,并组织红蓝双方在实战化的对抗演练中,既找到自己的不足补短板,又找对手的不足探索克敌制胜战法。
知彼贵在知细,难在知细,也赢在知细。我们既要研究对手在战场上的战法及战法原则,还要懂得对手的法律、道德、宗教、文化和历史,甚至是对手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从而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宏观了解对手,达到百战不殆的目标。
战争是最不确定性的王国。我们在学习,对手也在学习。指挥员只有破除守旧观念,盯着明天的战场、研究未来的对手,才能把准明天战争的脉搏。我们要以“战争今天就要打响”的现实紧迫,瞄准强敌、研究强敌、了解强敌,找准强敌命门,遏制战争,保护好祖国的陆地、天空、海洋,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