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佩章制度
战国时期的魏国军队,为区分每名士兵在战阵中的位置,采用佩章制度。
魏左军用苍(青色)旗,士兵戴苍羽,右军用白旗,士兵戴白羽,中军用黄旗,士兵戴黄羽,以此区分左中右三军。
在左中右三军战阵中的前5行中,每行士兵分别在头上佩戴苍、赤、黄、白、黑5种颜色的徽章。在他们之后的士兵,也以每5行为单位,按照前5行的顺序佩戴不同颜色的徽章,只是分别佩戴在颈部、胸前、腹部和腰部,如6至10行的士兵佩戴在颈部、11至15行的士兵佩戴在胸前,依此类推。这样通过士兵佩戴徽章的颜色和位置,就可以确定他在战阵中的位置。
魏军中的步兵分为武卒、奋击和苍头3种。武卒是装备有重甲的精锐步兵,多在战斗中承担突击任务。奋击持长戟,在武卒打开突破口后,他们是冲击敌阵的主要力量。苍头没有头盔,以青巾裹头,是机动性较强的轻步兵,主要承担后卫、迂回和配合武卒、奋击对敌进行追击等任务。
轻盈保暖的纸屑被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延宕不决的战事,不仅使交战各国民众的饮食受到很大影响,也使他们得不到充足的衣物。
1917年,德国政府颁布服装法令,规定每个公民只允许拥有1件大衣、3件衬衫和内裤,3双靴子和4双袜子,西装、长罩衫、裤子各两件,超过标准的衣物全部没收。
在奥地利,民众冬天只能穿纸盒做成的鞋,用马粪纸和秸秆做鞋垫。
后方已然如此,前线也不好过。士兵只能用纸做的绷带和内衣,因为已经没有棉花可用。救护站的被褥里填充的也是报纸碎屑,当时的宣传称,这种被褥的好处是轻盈保暖方便随时更换,清洁卫生防止病菌传播。
(邹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