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习惯答“到”的人,又成为“逆行”的人。
中国抗疫战场前线后方,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身份不一、年龄迥异、服装多样;他们曾是橄榄绿、浪花白、天空蓝、火焰黄;今天战场上,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退役军人。
退役军人是国家撒向社会的英雄。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纵目中国抗疫战阵图、群英谱,身披征衣的军中迷彩和脱下戎装的退役军人,凝成一股磅礴力量,筑成一幕恢宏景象。
抗击疫情的信号弹在大江南北升空,闻战而动的集结号在耳畔吹响。尽管阵前无人点名,但民间有人出征。
“组团”出征让人敬佩:大年初三,上海退役女军人李晓静率50名“娘子军”驰援武汉;大年初九,一支由多名退役军人在内的西安大兴医院援鄂医疗队增援武汉。
孤军出征令人动容:大年三十,参加过长江抗洪、抗击冰雪灾害的退伍老兵,河南沈丘县农民王国辉,驱车500公里,给武汉市民送去5吨蔬菜。
死而后已的出征催人泪下:大年初八,退役军人、湖北安陆市烟店镇水寨村书记黄汉明,殉职于抗疫一线。今日中国无战事,热血男儿有牺牲,现有多位退役军人倒在抗疫战场上。
戴着口罩的战友,我们看不清他(她)们的面孔,但一双双眼睛,是冬天里的一簇火、一道光,滋润着中国,温暖着人心。
一朝披征衣,终生侠骨香。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现有退役军人5700多万,并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这些老兵,服役时,是军队栋梁;退役后,是中国脊梁。
重披战袍再催马,人生岂肯对芦花。这些在人民军队大熔炉淬过火的人,从融入这个伟大行列的那一天起,就记住了铮铮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脱掉的是军装,脱不掉的是军魂;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本色。他们在新春佳节舍弃亲友团圆、放弃经商赚钱,涓滴汇海而成大潮流,同舟共济而克大艰难。
这何尝不是奉献牺牲?何尝不是时代英雄?
历史风雨中,时代天地间,他们的身影,都值得尊崇;他们的名字,都将载入史册!
当我们在暖意融融的家中喝着热茶、追着热剧时,当我们堂前尽孝、膝下承欢时,当我们酣然入梦、睡得香甜时,请不要忘记,他们正战斗在寒风中的抗疫战场。
让我们每个人都守好脚下的“隔离带”,护好身旁的“防火墙”,保护好自己就是不辜负他们的付出。当暴风雨过后,花开疫散,也请关爱善待他们。
1966年11月,在天安门城楼上,一位外国记者问朱德元帅:“您想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老总一语作答:“一名合格老兵足矣!”
一声“合格”,天高地阔;一声“老兵”,情真意切!
向新时代的中国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