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假期,笔者偶尔翻开参加人防宣传活动时获赠的应急包,竟然发现里边有一只防护标准较高的口罩,让笔者感到一阵惊喜。眼下,口罩已成为人们外出的“标配”,惊喜之余,不禁引发笔者对防护问题的思考。
应急包获赠已1年有余,但我竟然不知包中有防疫情扩散急需的口罩,说明防护意识非常淡薄。平时在与同事聊天时,我发现大家普遍有这样一种侥幸心理:危险离我们还很远,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正是因为这种侥幸心理在作祟,1年多时间里不研究应急包有何物、有何用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从这次疫情看,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成为世外桃源,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
对多数民众而言,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多少有一些准备时间,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防护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防护效果。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但四川省绵阳市桑枣中学的2200多名师生,由于定期开展疏散演练,地震发生后他们在1分36秒内全部安全转移到操场上,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不得不说是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让他们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战争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战争要比自然灾害残酷得多。因此,应对战争的防护准备不能等敌人按下导弹发射按钮时再开始。春节前,不少社区都开展了迎春活动。活动中,地上热热闹闹,地下人防工程因“铁将军”把门而冷冷清清。由于居民接触地下防护工程较少,对人防工程有何用处、如何进出、怎样掩蔽等基本问题不甚清楚。习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各地在组织疏散演练时,应注重把防灾减灾与人民防空统筹考虑、一并安排,不断提高民众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意识和能力。
疫情发生后,许多媒体专门讲解了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一些观众惊呼:原来我戴得不对!一只口罩的佩戴方法尚需规范,可想而知,诸如躲避烟火、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穿戴防毒面具等防护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进一步普及。防护知识少特别是防护技能偏弱,已经成为我们应对各类安全威胁的一个短板。
一些从国外考察回来的同志坦言,这个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平时训练演练次数少有关,与训练演练的方式方法也有关。比如,许多单位组织应急演练,都是提前告知时间、地点和路线,到时哨声一吹,大家跑一遍程序甚至走一遍过场了事。究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防护动作、防护动作是否符合要求,则少有人问津。还比如,一些单位的防空袭演练浅尝辄止,让居民跑到地下车库里停留片刻,刚找到一点紧急掩蔽的感觉就鸣金收兵。前段时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组织一批社区居民走进地下人防工程,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生活48小时,发现和解决了不少平时想不到的问题,使参演居民的日常防护技能大大增强。
提高民众的防护技能,既要像苏州市吴江区那样,在近似实战的环境和氛围中展开训练演练,增强参训人员的紧迫感,又要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比武竞赛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大家掌握安全防护的一技之长。
笔者从应急包中发现口罩的惊喜,源于买不到口罩而焦虑。解决防护物资紧缺这个问题,提高国家的生产、储备、运输能力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还应灵活运用“条块结合”的办法。所谓“条”,就是与应急管理相关的行业部门一起,按照平时适当预储、用时重点发放的原则,抓好防护物资的储备与使用工作;“块”就是城市社区,可常态化设立应急救援亭(站),亭(站)内全时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护物资,物资出现紧缺时及时补充,自身无力补充时可组织附近企事业单位与个人捐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千家万户同时抢购带来的紧缺现象,促进有限资源的合理流动,保证防疫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