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粮于敌”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善于统兵作战的将领,兵员不用再次征集,粮草不用多次运送,从国内取得一批补给后,可在敌国补充粮食饲料,粮草供应就能得到满足。
任何国家都难以长期维持大规模军事行动,所以古今中外的一些将领在指挥作战中就贯彻“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的原则,争取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补给问题。然而,“因粮于敌”实现起来难度很大,需要在一系列有利客观条件的配合下才能实现,更离不开指挥员精心的筹划和准备。人类战争史上就有很多因教条运用“因粮于敌”原则而招致惨败的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发动的英帕尔战役就是一个典型。
1943年10月,中、英、美3国根据商定的反攻缅甸作战计划,开始向缅北日军发起反攻。侵缅日军为遏制盟军攻势,制订“乌号攻势”计划,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由英军防守的英帕尔(印度东北部城市),遏制盟军攻势、夺回战场主动,甚至试图借此在南亚次大陆煽动所谓“革命”,推翻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1944年3月,日军投入3个精锐师团约10万兵力,趁盟军准备不足,分3路猛攻英帕尔。此前,日军曾在马来西亚把英军打得节节败退,骄横的日军面对昔日手下败将十分轻敌骄狂。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中将认为,凭借其手中雄厚兵力,采取轻装奇袭战术,只需3周就可击败英军,因而在后勤保障方面片面强调“因粮于敌”,企图“迅速拿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供应”。
在严重轻敌思想影响下,日军制订了非常不切实际的后勤保障计划。各师团出发时仅携带2至3周的口粮、2个基数的弹药。由于战区缺少道路,无法组织汽车运输,日军在放弃携带大批重型装备轻装行动的同时,还将参战师团改编为“驮牛师”“驮马师”,即为部队配备大批牛、马、羊和大象,利用大牲畜运输补给物资,作战途中先吃携运粮食,再吃牛羊等牲畜,企图以这种“成吉思汗式补给”保障1个月作战,拿下英帕尔。
日军的后勤保障计划存在致命漏洞,即忽略了牲畜也需要饲料喂养。在经过20余日艰难行军抵达英帕尔前线时,日军的牲畜已因缺乏饲料和美英战机轰炸而死亡殆尽,在东南亚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牲畜肉很快腐烂变质、无法食用,口粮、弹药数量急剧下降。日军“因粮于敌”的设想破灭,防守英帕尔的英军在盟国支持下,不仅没有出现日军想象中的溃败,反而顽强固守。战役期间,美国出动运输机昼夜不停地为被围英军提供增援补给,不仅运去了1个师的兵力,还运送了火炮等重型装备。
日军缺乏重武器攻坚乏力,就地补给计划彻底落空。从5月初开始,每名士兵的口粮由每餐6两(1两等于50克)逐渐减少到3钱(1钱等于5克),最后被迫以芭蕉树心、野菜、野草充饥。士兵身体衰弱,成批饿死。随着雨季来临,3万余名日军染上痢疾、疟疾、霍乱、伤寒等疾病,由于没有药品治疗,多数病死。英军乘机发起反攻,日军兵败如山倒,仅生还万余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古代兵家名言充分说明,后勤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败。“因粮于敌”的原则是正确的,但筹划作战不能一厢情愿。将敌方辎重为我所用,虽事半功倍,甚至可能收十倍之效,却也存在极大风险。一旦遭顽强抵抗,补给断供,军心、士气、战斗力都会在短时间内大幅下跌。所以,运用“因粮于敌”也需要自身强大的后勤作为最终保障,更需要指挥员的精心筹划,正如苏联军事家伏龙芝所说:“一切战役家首先必须是卓越的后方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