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后于人以待其衰

虎牢之战与俄格战争


■毛炜豪  杨  简

原 典

《百战奇略》后战篇原文为: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军志》)曰:“后于人以待其衰。”

本篇旨在阐述如何运用“后发制人”的作战原则。作战中,若敌阵容严整且士气锐盛,不可贸然与其决战,应当坚守壁垒以待有利时机,待敌列阵过久而士气衰落时再出兵攻击,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后发制人是为了等待敌士气衰落时再攻击它。”

战 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5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驻扎在东都洛阳的王世充,并扼守虎牢关(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以阻截前来支援王世充的窦建德。窦建德于清晨在汜水以东布阵,然而,唐军直到中午仍坚守不出,窦军士卒饥疲不堪,个个无精打彩。发现这一情况后,李世民命宇文士及率300骑兵经敌阵之西向南急驰,引起窦军阵内异动,李世民随即下令骑兵部队沿山谷向东,袭击窦军背后。窦建德急率军撤退,唐军已冲杀过来,窦军很快被击溃,窦建德也被活捉,此役史称“虎牢之战”。

2008年8月7日,格鲁吉亚军队对南奥塞梯发动突然袭击,不到13小时便攻占其首都茨欣瓦利。同时,格军还袭击茨欣瓦利城区的俄军驻地和哨所,打死、打伤俄罗斯维和士兵。8月8日,俄罗斯北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奉命进入南奥塞梯,9日展开军事行动,很快夺回茨欣瓦利,并对格军展开打击,格军损失惨重,被驱逐出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

计谋分析

抓住时机快速行动。通常所说的“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是指抢占先机而占据战场主动权,但战争中的最佳时机并非总是越早越好,主要取决于敌我态势,一旦时机到来,抓住机会的“后发者”也能够实现“后发制人”。李世民与窦建德决战前,先是通过观察,判断窦军骄傲轻敌、纪律涣散,但士气尚在,于是命唐军坚守不出。待窦军人困马乏、士气削弱时,李世民派小股骑兵进行试探,要求窦军阵势不动立即退回。当发现窦军阵内出现异动时,李世民果断抓住时机全线出击,击溃窦军。

格鲁吉亚选择在奥运会开幕当天发动战争,确实占据先机,但俄罗斯反应也很快,实现了“后发而先至”。俄第58集团军在接到命令后的2小时20分钟内完成作战准备,随后实施越境行动;3天完成对格鲁吉亚的战略分割;从实施反击作战到主要战事结束只用了5天。俄军反应之快、效率之高,不仅完全出乎格政府预料,也让西方国家大吃一惊。美国五角大楼高级官员表示:“虽然事先已料到俄军的行动速度,可其实际行动还是比我们预料的快得多。”

灵活运用各种战术。选择作战时机固然重要,但不是取胜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作战致胜的核心要素还是对战术手段的灵活运用。针对窦建德率部支援王世充的行动,唐军采取“围城打援”战术,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攻洛阳,另一路抢先占据战略要地虎牢关,对窦军实施伏击。正面迎敌的同时,李世民还派骑兵截断窦军粮道。唐军随后又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先是佯装撤兵、北渡黄河,当夜又悄悄南下,诱使窦军进入伏击地域。而后,唐军各部分进合击、迅速合围,打得窦军措手不及。

俄罗斯击败格鲁吉亚,固然有其军事实力强的原因,但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才是关键。在兵力运用方面,俄第58集团军抵达茨欣瓦利外围后,即从东、西、北3个方向形成围攻部署,并向茨欣瓦利南部重镇哥里实施穿插,截断格军退路。火力支援方面,俄军使用重型火炮猛烈炮击茨欣瓦利城区格军,并出动战机对城区及外围格军进行轰炸。正面攻击的同时,俄军还实施纵深空降行动,在侧翼进行牵制,加速格军溃败。此外,俄军发起的网络攻击,直接影响到格鲁吉亚的战争动员能力。

打好战前心理战。虎牢之战前,窦建德大军绵延数里,兵力远多于唐军,唐军将士心生恐惧。为激励士气、鼓舞斗志,李世民亲自登上高岗观察敌阵并告诉将领们,窦军越过险要地带时喧闹不止,说明其军队无严格号令,迫近我们城前布列营阵,说明其有轻敌心理,唐军只要按兵不动,窦军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时出兵追击,必将取胜。李世民这番话有理有据,大大增强了唐军上下的信心和勇气,为之后的胜利打下基础。

俄格战争中,俄罗斯加强对媒体的管控,大量报道格军违背维和协议、杀害无辜平民的做法,宣传俄军是在格军首先发动入侵、造成南奥塞梯居民和俄维和人员重大伤亡的情况下才被迫采取军事行动。俄军还通过战地记者将格军的种种暴行、俄军的主要作战行动等镜头和报道传递给全世界。此外,俄罗斯有意渲染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在俄军战机飞过时被保镖拥倒在地的狼狈镜头,配合格境内目标遭轰炸和格民众对政府失望的报道,以此瓦解格方抵抗意志,提高己方士气,加速实现政治、军事目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