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11.7公里。
34岁的马学杰又开始绕着水稻田跑步,这是他一天生活的开始,也是退役后一直保持的习惯。
在汕头,马学杰是名人。这位“广东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的获得者,是潮汕地区“80后”年轻一代的标杆。
然而,马学杰自言,所有称号中,自己最偏爱的还是“退役军人”标签。
2018年,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他荣膺2018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称号。
潮阳区沸腾了,可马学杰一如往常,整天泡在机器厂房和水稻田之间。原来,潮阳地处沿海,早稻收割期也是台风水灾多发期,为提升稻谷烘干效率,他特意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实地对烘干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不久,马学杰的全自动谷物烘干中心正式投产,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谷物烘干中心。
“在部队当兵,我见红旗就扛;作新时代新农民,我要让土里长出金疙瘩!”2004年,马学杰退役回到老家潮阳,准备在生他养他的农村大干一场。
“不懂就学,从头干起,我们在部队也是这样不断从零开始的。”凭着一股专注的学习劲头和不怕苦累的精神,他向农户虚心请教耕作细节、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自学农业技术理论。
熟悉马学杰的人都喜欢喊他“马班长”,其中既源于他对工作细节的苛求,也是因为他的语言习惯中带有明显的军味。他对合作社团队管理实行班排编组,把解决水稻新品种培育攻关称作“攻山头”,把同时推进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策略叫作“多点突破”,等等。
更重要的是,多年的从军背景,也让他对农业现代化有着独到的理解:无论任何时代,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强大执行力和严格执行标准,技术生产力永远都只是一句口号。
那些年,土地留不住人,乡村空巢已成普遍现象。特别是临近珠三角地区的优势,不少潮汕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拼。马学杰对土地有种与生俱来的情结,他不相信这片靠海的地方会没有经济的蓝海。
2009年,在当地农业、农机管理部门的支持下,马学杰创办了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他通过租用散户闲置田,改造低产田,集中连片农田开展优质稻种植,并为散户小规模种植提供服务。
如今,合作社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4万亩以上(两季),带动周边2500多户农民实现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过程全机械化,服务的耕地面积超过5万亩。
“以前不愿说自己是农民,现在当农民可不再是简单的事了,需要资质。”马学杰依然坚定相信这是农村现代化突破发展瓶颈的一道良方。
在马学杰眼里,“乡村振兴就是人才回归、安居乐业。” 近年来,不少外出打拼的潮汕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纷纷选择回归农村、面向土地创业,并形成一股返乡潮。
2018年,为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汕头市在国家首届农民丰收节期间推出农产品流通费用的优惠减免,马学杰团队也趁势利用电商平台在线上开展集中展销和品牌推广活动,虽是互联网背景下新的尝试,但也让马学杰看到了农村致富路上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