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应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邀请,经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俄罗斯军队对叙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据点展开大规模空袭,拉开了俄军在叙境内进行混合战争(俄称“格拉西莫夫战术”)的序幕。此次行动中,俄军在战略考量、外交策略、军事运用、舆论引导等方面,无不贯穿着对“度”的把握,这也是其始终掌握战场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战略上的“度”:以战促和。叙利亚战争爆发后,俄罗斯曾积极以外交手段和平斡旋,试图在确保巴沙尔政权存续的前提下,通过政治谈判等和平方式解决叙国内冲突。然而,在西方国家等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下,外交斡旋未能发挥作用。俄罗斯认识到,短期内无法单纯以外交手段影响叙利亚局势,这一判断促使俄罗斯转而采取军事手段,以一定规模的军事行动推动叙局势发生有利于实现和平的变化。
俄决定在叙境内采取军事行动,其背后有着慎重的战略考量。其一,此举可减轻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封锁压力,巩固和扩大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其二,打击叙境内“伊斯兰国”势力,不仅能为巩固俄在中东地区影响力扫清障碍,也能改善俄在中东地区的国家形象。其三,俄军进入叙利亚境内,支援叙政府军作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俄罗斯直接影响叙局势走向,减少其他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以战促和,为实现叙利亚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外交上的“度”:合纵连横。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中,俄罗斯不仅要克服西方一些国家的干扰,还要积极争取叙周边国家的支持,为此,俄罗斯积极调整外交政策,配合其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
如针对叙利亚的重要邻国土耳其,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计俄空天军战机被土耳其军方击落的“前嫌”,采取积极举措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开启双边会谈,大大改善俄土关系。在土耳其2016年发生针对埃尔多安的未遂政变前,俄罗斯方面向土耳其情报部门发出警告。未遂政变发生后,普京第一时间与埃尔多安通电话以示支持。这些举措使俄土关系迅速升温,保证了土耳其在叙利亚问题上对俄罗斯持支持和配合态度。对其他一些中东地区国家,俄罗斯也积极采取外交措施,争取它们的理解。
军事上的“度”:主次有别。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是俄军自“新面貌”军事改革以来的一场大规模境外全域作战,在“打谁和不打谁”“先打谁后打谁”等方面进行了慎重考虑。
在“打谁和不打谁”的问题上,俄军尤为慎重。一方面,俄军在叙利亚避免同美军及其所支持的库尔德武装发生正面对抗,同时以军事力量有力支持叙利亚政府军,叙境内的“伊斯兰国”势力是俄军首要打击对象。“伊斯兰国”是恢复叙局势稳定、影响叙和平实现的最大障碍,将其作为首要打击目标,不仅能扩大巩固叙政府军的控制范围,提高叙政府在未来和平谈判中的地位,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扩大俄在叙影响,进一步改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在别国侵犯叙利亚主权时,俄军采取了不同策略。如土耳其军队去年10月进入叙境内打击库尔德武装,俄罗斯并未激烈回应,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俄土双方在该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即土耳其保证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同时,不再侵犯叙利亚主权,避免“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反扑威胁到叙利亚政府,这也保证了俄罗斯的在叙利益。针对美军在叙境内的军事行动,俄罗斯则选择通过外交渠道批评、抨击,在军事上避免与其发生直接冲突。
在“先打谁后打谁”方面,俄军首先选择打击“伊斯兰国”的关键军事据点,破坏其指挥、后勤等体系,在削弱其实力后对残余势力进行清扫。例如,为支援对“伊斯兰国”关键军事据点的打击,俄军提前派遣特种部队进入叙境内,综合运用情报侦察技术,对“伊斯兰国”指挥所、通信节点、弹药库、油料库、训练营、兵工厂、石油设施等90%的关键军事据点进行标定,有力保障了俄空天军、海军的军事打击行动。
舆论引导上的“度”:内外兼顾。俄罗斯吸取从2008年俄格战争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在俄军于叙利亚展开军事行动前及期间十分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在争取国内舆论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国际舆论话语权。
在俄罗斯国内,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第1频道在军事行动实施前,密集报道叙利亚难民潮和“伊斯兰国”的暴行,俄主流媒体也纷纷打出支持出兵叙利亚的标题,对叙局势进行报道,为出兵叙利亚争取国内舆论支持。
在对外舆论方面,俄罗斯与叙利亚多次反复强调俄出兵叙利亚是在叙利亚政府请求下开展的合法行为,以此争取舆论,回击西方国家媒体对俄军出兵叙利亚的造谣和抹黑行为。另一方面,俄罗斯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综合运用,通过报刊、电视节目、网络等多种传播形式宣传“伊斯兰国”的危害和美国反恐政策的失败,进一步为俄出兵叙利亚争取支持,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