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赶不上溃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腐朽的沙皇俄国军队战场表现并不好,但也有“高光时刻”,俄军曾经大败过奥匈帝国军队,歼灭其1/4的兵力。被俄军击败的奥匈军队,只要有人喊“哥萨克来了”,就会出现大溃退。不过,俄军一直没有全歼奥匈帝国军队,原因是脚力不济。俄军花3天时间推进18英里(约29公里),而奥匈帝国军队1天就跑了18英里。
奥匈帝国军队打不过俄军,也有自身原因。当时2/3的奥匈帝国军队士兵只有落后的无弹舱单发步枪,匈牙利骑兵还穿着中世纪式的花哨制服。由于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语言不通,75%的士兵听不懂长官的命令,这从奥匈帝国的国歌《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有15个语言的版本就可见一斑。在作战计划制订方面,奥匈帝国不顾数量庞大的俄军,将有限兵力分出1/3去攻打塞尔维亚,使其在与俄军的战斗中更加被动。
刺刀火枪雏形
明朝军队在与蒙古骑兵的对抗中,十分重视火器的应用。不过,囿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火器在火力密度方面存在不足,这一缺点常常被蒙古骑兵所利用。
为解决火力密度不足的问题,明军在增加火器数量的同时,还开发装备了两头铳、十眼铳和三眼铳等多管火器,以增加枪管数量的方式提高火力密度,减少装填时间,压制蒙古骑兵的冲锋。同时期的欧洲,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也采取一样的做法,出现了管风琴炮和四眼铳。
除上述做法外,明军还在火器上加装冷兵器,使之具有肉搏功能。明军曾装备一种在尾端安装有枪头的火门枪,在蒙古骑兵距离较远时射击,靠近后以枪头与之作战。后来一种名为“夹欛铳”的火器,则是在铳口处加装铁叉,不必调转方向,即可直接展开肉搏。后来的“快枪”在铳口加装了枪头,更接近后来的刺刀火枪。然而,明军这种“冷热结合”的思路没有被清朝人所继承,反倒是欧洲人看到印尼土著将匕首插进火枪口当作短矛,受到启发,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刺刀火枪。
(吴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