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至12月,为歼灭内线敌人,策应外线作战,完成战略展开的任务,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对国民党军固守的山西运城连续发起3次攻坚战斗,于12月28日解放运城。攻打运城是典型的城市攻坚歼灭战,全歼运城守敌1.3万余人,摧垮敌企图依托运城这类布防坚固城市进行固守的信心,积累了城市攻坚的宝贵经验,意义重大。
组织整编演练,强化攻城战力。运城是山西南大门,西可出击关中,南可威胁陇海铁路,原为国民党军阎锡山部势力范围,内战爆发后由胡宗南部控制。运城城墙高15米、宽10米,城防工事以城墙和环城外壕组成,筑有大量明暗火力点,防御纵深超过5公里。城外堡垒密布、堑壕连绵,外壕深宽各8米,壕内积水数尺,易守难攻。面对运城顽敌,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在陈赓、谢富治、王新亭统一指挥下,于1947年5月发起第一次攻击,但因主力部队需执行挺进豫西外线的任务,遂暂停对运城围攻,主动撤离。
一打运城后,晋冀鲁豫军区针对主力部队出击外线,内线留下的正规部队少且缺乏攻打城市经验的实际,及时调整部队编制及战斗编成,决定以地方武装调整组建第8纵队作为军区主力部队,同时组建多支地方部队。为提升部队攻城作战能力,相继展开有针对性的临战演练,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迅速组织部队进行深入战前动员与准备,反复进行坑道作业、爆破、组织火力、诱敌出击、登城破堡等课目演练,为之后的战斗中部队组织爆破城墙、云梯登城等打下基础,大大提升部队攻坚能力。
适时激励士气,扭转攻坚颓势。1947年10月8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从东、西、北三面包围运城,开始第二次攻坚,但因部队新组建不久,火力差、缺乏打硬仗的经验,被胡宗南增援一部突破围城防线,以失利告终。战斗失利、头炮没打响,攻城部队士气低迷、决心动摇。为激发斗志,徐向前立即组织战斗总结,在肯定二打运城有力配合外线作战的同时,指出打援失利的原因应由领导承担主要责任,号召部队加紧做好三打运城的准备,部队情绪迅速稳定,指战员积极投入攻城训练之中。
12月16日夜,我军三打运城。经7日外围争夺战,敌城外阵地均被我摧毁,残敌退入城中固守。然而,至25日,我军对主城两次强攻均告失败。同时,胡宗南部4个旅企图渡黄河增援,我军如不迅速攻城歼敌,势必功亏一篑。在双方较劲的紧要关头,徐向前下达命令,要求前线部队“坚持最后5分钟,一定要把运城拿下来”。这一命令在战斗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给广大指战员鼓了劲、提了气,使部队再次全力投入攻城战斗中,最终一鼓作气拿下运城主城。
发扬军事民主,破解攻坚难题。为赶在敌增援抵达前快速破城,运城前线指挥部召开有攻城部队指战员参加的军事会议,分析失利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各部队也召开军事民主会议,动员广大指战员为攻城献计献策。通过发扬军事民主,我军认识到强攻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攻击准备不足,交通壕只挖到距敌外壕16米左右,攻击部队在敌火力下暴露时间太久,导致伤亡增大。在火力组织方面,炮兵对敌侧射火力点摧毁不够。
前线指挥部随后决定采取土工作业、强行挖坑道爆破的战法,由具备坑道爆破作战经验的第23旅承担主攻任务。军事民主会议的召开极大点燃指战员战斗热情,攻城部队在运城周围掀起把交通壕挖到城下的战斗热潮,组织爆破队冒着敌火力和凛冽寒风,在冻土层中进行土工作业,对敌外壕与城墙实施炸药爆破。炮兵为密切配合步兵战斗,也把火力阵地推向前沿。27日黄昏,第23旅用3000公斤炸药爆破城墙成功,首先从城北突破入城。
有效歼敌阻援,达成有利态势。在第三次攻打运城时,徐向前根据解放战争形势,一改以往围城诱敌、主歼援敌的战斗部署,以主力围困、孤立与歼灭守城之敌为重心,防敌增援或外逃,从而有效割裂胡宗南的防御部署,为外线作战创造有利态势。
三打运城前,徐向前指定以主力部队第8纵队攻城歼敌,部分兵力于黄河北岸阻援并防止运城逃敌北渡。攻入运城后,我军主力经一夜巷战,歼灭万余守敌。同时,阻援部队成功击退敌增援部队,并围堵歼灭千余名运城逃敌,实现全歼运城守敌的目标,使我军掌握晋南地区战场主动权,为攻坚临汾、收复内线失地创造条件,有效策应外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