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湖南吉林两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志愿者携手

让英雄魂归故里


■本报记者 乔振友 通讯员 赵建龙

“欢迎英烈魂归故里”。12月5日,在吉林省德惠市烈士陵园大门上方悬挂着庄严的横幅,黄海龙烈士家属、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群众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严寒,参加烈士黄海龙的遗骸安葬仪式。

“大伯,我们到家了,您安息吧!”黄武军将覆盖着党旗的烈士骨灰盒缓缓放入墓坑。跨越8省(市)3000余公里的“让革命烈士魂归故里”爱心接力画上圆满句号。

据湖南省邵东市史料记载,邵阳解放初期,黄海龙随大军南下,编入湖南省军分区独立十六团,并任副连长。1950年3月7日,在当地廉桥镇的一次剿匪作战中,不幸遭袭牺牲,后被葬入该镇第二完全小学的校园内。

第二完全小学校长陈长庚告诉记者,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向学生讲述烈士事迹,引导学生传承烈士精神。每年清明时节、国家重大纪念日,廉桥镇政府都会组织干部职工前往祭扫。当地群众也会自发前往祭奠。这其中有一位老人叫唐和平。

“每次祭扫完,看到墓碑上刻着的‘吉林省长春县同泰区四马架村人……’,我就感到心痛。邵东虽好,但叶落总要归根,烈士何时能‘回家’?”唐和平说,从1967年开始,他就四处搜集黄海龙的资料,寻找他的亲人,可惜一直没有找到。老人的执着,感动了邵阳市传承红色文化记忆志愿者分队。很快,唐和平掌握的黄海龙烈士资料通过志愿者搭建的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得知后,也参与其中。爱心网自此在湘江大地铺开……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的葛璇,是一名革命烈士后代。今年初,她在湖南省湘乡市石鼓镇歇马村找到了舅姥爷牺牲地。邵阳市传承红色文化记忆志愿者分队组织者王建腾立即和葛璇取得联系,请求她帮助寻找黄海龙烈士在吉林的亲属。

葛璇按照王建腾提供的信息,2次到四马架村打听,都没有找到姓黄的人家。为扩宽寻找渠道,葛璇到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求助,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褒扬纪念处调研员赵永刚多次查询中华英烈网和烈士褒扬系统,依然没有明确线索。

为不耽误寻找进程,赵永刚继续和烈士生前户籍所在地德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进一步扩大查找范围;葛璇按照提供信息,进一步确认吉林省多个“四马架村”所在地,逐一排查。几番周折,他们最终确定历史资料里的“同泰区”可能是现在的德惠市同太乡。于是,葛璇和爱人第三次踏上寻找“四马架村”之路。

“我们村黄海涛的哥哥参军后,一直没回来,听说牺牲了,不清楚具体在什么地方牺牲的。”德惠市同太乡四马架村一位70多岁老人的话,如同黑暗中一束亮光,让葛璇惊喜万分。在村民的指引下,葛璇找到了黄海龙烈士的两个侄子黄武军、黄立国及侄女黄英等人。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随后组织人员多次核实,最终确认黄海龙烈士家属身份。

根据烈士亲属意见,吉林、湖南两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对接协调后,按照国家烈士褒扬条例的有关规定,于12月1日将黄海龙烈士遗骸及遗物从墓中移出,送到邵东殡仪馆火葬。

如今,烈士魂归故里,与家乡青山绿水共眠。位于廉桥镇第二完全小学的烈士墓碑继续保留,对烈士的祭奠没有停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