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对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无奈何也”而死的故事更有一番认识。记得柳宗元在《敌戒》中有云:“惩病克寿,矜壮暴死。”意思是警惕疾病、及时治疗的人往往能够延年长寿,而自恃强壮、看似无恙的人,待到疾病猝然大发,再想救治,为时已晚。
由此及彼,练兵备战亦是如此。倘若平时正视矛盾、解决问题,便能够“强筋健骨”,为战时增添打赢把握;而习惯自得自满、粉饰太平,总认为自身“无病无灾”,待到战事爆发才将问题显露,就悔之晚矣。因此,练兵亦当常思“惩病克寿”,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谋取胜战之道。
无病常防,思想之弦不松懈。“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病患常积于忽微,问题总发生于不经意。平日备战训练中,必须立起未雨绸缪的意识,做到“识之于未萌,止之于未发”,以忧患之心和前瞻思维时刻警惕和防范风险,针对发展之路上的隐险、隐忧、隐患,备好“良药”、想好“对策”、做好“备份”。反之,倘若平时忽视潜在风险,缺乏前瞻谋划,便会在问题来临时无所适从、陷入被动。
初病早治,行动之力不滞后。发现问题不难,难就难在解决问题。问题的发展存在渐进性,正如蔡桓公的病由浅入深,练兵备战之弊也会由小变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必须在发现影响战斗力建设的苗头时敢于亮剑、勇于开刀,一级担起一级的责,一级尽好一级的力,将一个个“蚁穴”及时封堵,切实避免小事拖大。
重病严治,作风之弓不虚引。猛药方能去疴,重典才能治乱。当前,一些影响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顽症痼疾依旧存在,只有深挖病灶找根源,敢于向思想深处开刀、向习以为常的惯例问责、向平日的细枝末节较真,以求效务实的作风将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规避治标不治本的“锯箭杆”式疗法,以免在反复抓、抓反复中空耗时力、延误时机,错过最佳“治疗期”。
当前,军事变革大潮席卷全球,但是我们距离打赢未来战争的要求仍有差距。中流击水,不进则退。对各级指战员来说,当思如何克服自身的守旧观念、守常思维、守成思想,以新时代的胜战标准常治练兵之疾、常纠备战之弊,在不断地检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打一仗,进一步”。同时,把准风向标,在演训任务中不唯成绩论、不唯排场观,做到“重评比更重检验、重形式更重问题、重输赢更重反思”,带头查找问题、化解矛盾,不断寻找战斗力的“增长点”,为提升“胜战率”积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