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人勤地不懒

——品读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武部扶贫对象王洪飞的脱贫“心经”


■张学东 本报记者 王根成

冬至中岳,雪花飞舞。

11月19日,雪后初霁的少室山格外空明。坐落在少室山南麓的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王楼村从雾霭中醒来,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向桑树林,忙着采摘刚被霜打过的桑叶。

8时许,记者跟随前来扶贫帮困的郑州管城回族区人武部部长郭兴军、政工科长闫登科走进村子,在村头巧遇正赶往田里的帮扶对象王洪飞。

“没想到到了这个季节,这些桑叶还能再卖钱哩。”王洪飞的脸上笑出了褶子,兴奋地告诉记者,“霜打的桑叶也是宝,能当中药能制桑茶,只要人不懒,伸手就能抓着钱。”

王楼村属于丘陵地带、土地贫瘠。3年前,全村367户人家,112户处于贫困状态,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扶贫难啃的“硬骨头”。

“走,到俺地里瞧瞧。”路上,王洪飞介绍起自己的情况。由于妻子患病,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他曾一度被压得喘不过气。2017年,管城回族区人武部与王楼村结成扶贫对子,王洪飞成为重点帮扶对象。那时人武部刚提出产业扶贫建议,让村民种桑养蚕,村民都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村委会干部带头!”人武部动员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等党员干部当“领头雁”,并免费提供树苗、技术培训和建养殖大棚。桑树苗当年栽,当年见效益。看到实惠的王洪飞心底踏实了。2018年初,王洪飞拿出自家7亩地,申请加入种桑养蚕队伍。人武部协调10万元,帮他建起大棚,定期给他技术指导。

“养蚕靠勤快,平时做好消毒预防就没事,手脚稍微一懒,一得病就是坏事。”今年45岁的王洪飞感慨地说,有了党的好政策,又有人武部带着技术员手把手教,自己再不努力干,对不起政府也亏良心。年底,王洪飞第一次感受到钱包鼓起来的滋味,从近10万元的收成中拿出一部分还了欠款,又从村里流转10亩地,全种了桑树。

“俺村的地,种庄稼劲不大,栽桑树劲可大,长势往上蹿。”来到田间,只见两米多高的桑树成林,枝头上方长满肥大而碧绿的桑叶。他一边陪记者唠家常,一边伸手采桑叶。今年,王洪飞壮着胆子,还尝试深加工制作纯手工蚕丝被。由于物美价廉,很快销售一空,收入增加了两万多元。

“王洪飞算得上是我们村贫困户中的代表了,如今俺村在人武部的带领下靠产业经济整体脱贫。”同在田间的该村村委会主任郑国战走过来,接过话介绍道,王楼村有37户村民种桑养蚕,建起32个大棚,桑树种植仅3年已达300多亩。郑国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养蚕户种植桑树都在10亩以上,后期要雇七八个人采桑叶才能保证蚕的食量,整体带动周围近千名中老年人家门口就业。摘1斤桑叶1.5元,1人1天至少挣四五十元,1年增加收入五六千元。

“我们村的抽丝车间今年建成了,明年种桑养蚕的规模还会扩大,下步我们要创立自己的蚕丝品牌,在蚕丝深加工上找市场。”王洪飞的脸上满是致富的信心。在他的身后是村民来来往往背桑叶的身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