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部过车场日,因驾驶员无视操作规程擅自发动车辆,险些导致严重事故。事后了解发现,该部从机关至连队、从车场到每个单车,层层有安全工作责任制,人人写过安全责任书。“即便如此,咋还出事?”笔者感到,签订责任书,初衷是为推动工作,促进政策更好落地,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认识责任、落实责任、负起责任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责任书和责任制,是规范和督促工作落实,培养、激发和体现责任感的具体措施和有效载体。具体讲,责任制是落实好责任的制度规定。健全的责任制,对规范和指导工作落实有督导和促进作用。但责任制是外在的、静态的,只有将其与责任感结合起来,并通过责任感的内在激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至于责任书,只是体现落实责任制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如果没有责任感来督促,责任书往往会流于形式。
然而,现实中有些单位抓工作,往往只注重于形式的规范,满足于开会的传达和部署,热衷于层层建责任制、签责任书。以为这样,领导责任就尽到了、工作就落实了。“不患无策,只怕无心。”殊不知,一项责任制的建立,即使再科学,如果不解决好人的思想问题,也只是空中楼阁;一纸责任书,即使再严密,若不按责尽职,也只是一纸空文。事实证明,有了责任感,再艰难的工作也能推动,再危险的领域也能减少风险;责任感缺失,再简单的事情也难成功,再安全的部位也容易出现隐患。
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作为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就是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诠释忠诚干净担当的工作品质和良好素养,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责任感,是把分内的事做好的行动自觉。强烈的责任感,源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国家安危的忧患和对人民利益的担当,它是做好一切工作、完成一切任务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的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放弃高薪回国研造“中国天眼”的科学家南仁东;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人民公仆焦裕禄,无不具有这些共同的特质。
由此可见,“责任”这个关键词把责任感、责任制、责任书联系在一起,其中责任感是首要、是根本、是灵魂。责任制未必年年建、责任书未必层层签,但责任感必须人人有、时时有。因此,上级部门分解任务,推进工作,不能简单地以责任书代替责任制,给那些“空、虚、飘”的责任书“减减肥、瘦瘦身”。每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正视签订责任书的责任、履行落实责任制的使命,责任制才能有效落实、责任书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各项建设和安全发展才能真正有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