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跑遍沂蒙大地,收集5000余件红色文物,向文博机构无偿捐献文物100余件……这一串数字见证了山东省沂南县退休工人董士君用文物讲述历史、用历史警示后人的心路历程。
董士君与红色文物结缘于1993年。这天,爱好集邮的董士君到一位老革命军人家中收集邮票,意外发现墙上贴着一张抗战时期的立功证书,董士君当即表示要花钱收下,却被老人婉拒。一个月后,当他再次来到老人家中时,得知老人已经因病去世,墙上那张立功证书也不见踪影。
这件事对董士君触动很大,他不禁冒出一个想法:战争亲历者正在一天天老去,抢救性收集保护这些从战争硝烟中留存下来的红色文物迫在眉睫!
从此,董士君放弃了坚持10年的集邮爱好,专心走上收集沂蒙老区红色文物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当时他所在的企业破产,成为待业工人的董士君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
2002年秋天,因劳累和饮食不规律,董士君落下了慢性胃肠炎的毛病。他在费县一位老中医家排队治病时得知,当地一位老人保存了两份抗战时期的《大众日报》。他马上赶到老人家中,原来这是两份1943年10月出版的报纸,上面详细记载了抗战时期的部分史实,且保存完整。本就生活拮据的董士君用积攒的治病钱,买下了这两份报纸。
还有一次,一名古玩商贩约董士君看一份文物,这是一份八路军115师颁发的双色油印奖状,十分珍贵。见董士君爱不释手,古玩商贩开出高价,并说两天内不成交,就会卖到外地。“不能让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荣誉继续流落民间。”董士君东拼西凑买下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渐渐地,董士君的名气一天天大了起来,很多商人慕名找到他,提出愿意以高价收购这些文物,都被他严词拒绝:“即使再贫穷,也不会因为利益卖掉一件文物!”但当国家有关部门需要沂蒙红色文物时,董士君都是慷慨相助。这些年,他先后向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山东省博物馆、渡江战争纪念馆等文博机构无偿捐赠文物100余件。
如今,董士君收集到了捷报、立功喜报、军号、马灯、票证、书刊等珍贵历史文物5000余件,每逢遇到抗战纪念活动,他都会自发参加展出。“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固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为这些红色文物安一个家,让更多人了解革命老区的光辉岁月,接受沂蒙精神教育。”董士君说。
为他点赞
时间每时每刻都在稀释悠远的红色记忆,而这些见证历史风云变幻的文物会“说话”,连接古今,启迪当下,在年轻一代脑海中打下红色记忆的烙印。26载,董士君醉心于文物收集,是为让更多人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更是为守护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