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以虞待不虞者胜

赵充国平羌与“巴比伦行动”


■毛炜豪 张思斯

赵充国雕像

原 典

《百战奇略》斥战篇原文为: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前后左右,接续候望。若见贼兵,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孙子兵法·谋攻篇》)曰:“以虞待不虞者胜。”

斥战篇大意为:大凡行军作战的法则,是以侦察敌情为先。根据不同地形派出骑兵或步兵侦察。每5名侦察兵为一组,人手1面白旗,对前后左右方向实施侦察。若发现敌人,便报告给部队主将,然后再下令部队预先做好应敌准备。正如兵法所说:“以有准备的军队来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战 例

西汉宣帝时,先零羌等部发动叛乱。宣帝派赵充国平叛。为防止部队渡黄河时被羌军袭击,赵充国趁夜派出部分部队先行渡河安营布阵。天亮后,汉军全部渡河,附近有羌军骑兵出没,赵充国下令汉军不得出击。其后,赵充国又派骑兵到四望狭(山名,位于今青海乐都县)进行侦察,未发现敌兵,便率军进至落都谷。赵充国用兵打仗,重视远距离侦察,行军必做好战斗准备,驻扎必构筑坚固营垒。正是因为做到这些,赵充国顺利平定了先零羌叛乱。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发动摧毁伊拉克核设施的“巴比伦行动”。以色列机群从西奈半岛埃其翁空军基地起飞,沿沙特和约旦边境低空飞行。17时30分,以机群到达巴格达东南面的核反应堆上空,发起对伊拉克核设施的袭击。袭击持续两分钟,16吨炸弹准确命中目标,完全摧毁反应堆核心,一举摧毁了伊拉克苦心经营多年、总共耗资达4亿美元的核设施,粉碎了伊拉克的核梦想。

计谋分析

战前充分做好情报准备工作。对于军事行动来说,情报工作至关重要。西汉平定先零羌叛乱时,宣帝曾派人向赵充国询问羌军情况,还有汉朝应派出多少兵力。赵充国表示,战争态势难以在远离战场的地方估计,愿立即赶到前线,据实地绘制军事地图,依敌情而拟定攻讨方略,一并上报。发起进攻前,赵充国先派小分队渡黄河观察地形,随后派出大量侦察分队了解敌情,根据侦察结果绘制军事地图、制定作战方案。羌人没有料到赵充国如此重视侦察,疏于防范,导致己方兵力部署、阵地设置、部落联盟关系被汉军侦察得一清二楚。最终,赵充国率军一举平定羌人叛乱。

信息化条件下,情报斗争更加激烈,情报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巴比伦行动”中,正是由于以色列情报机构在战前充分掌握了伊拉克核设施及其防空部署情况,以军才选择空袭这种最为合理安全的打击方式。同时,也正因为以情报机构对伊拉克核设施建设、人员作息等具体情况的掌握,以色列才选择在周末实施行动,以求最大限度破坏核设施,减少人员伤亡,避免引起国际纠纷。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施侦察。西汉平定羌人叛乱,赵充国使用了多种侦察手段。主力渡黄河前,由于担心被羌人截击,赵充国趁夜派遣3支小分队先渡,安营置阵。到天明,主力再依次渡河。之后,赵充国依据不同地形派出分队侦察放哨,平坦开阔地域使用骑兵侦察,险要狭隘地域使用步兵侦察。赵充国还使用人力谍报侦察,了解到羌人部落间关系并非牢不可破,于是采取分化瓦解策略,招降部分羌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巴比伦行动”前,以色列综合运用多种侦察手段,为行动筹划和实施打下基础。上世纪70年代,“摩萨德”(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驻巴黎情报人员获知伊法之间的核协议,获得伊拉克核计划的详细内容。在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决定对伊核设施实施打击后,通过判读卫星照片,以色列明确伊核设施位置、构造及附属设施等情况,并据此修建一个同等大小的反应堆模型进行训练和演习。空袭编队出发后,以政府还派出一支秘密小队,负责毁伤评估和在意外情况下通过相关设备为机群进行定位导航。

依据情报采取合理斗争策略。赵充国在平叛前期,通过各方面情报汇总,获知羌人为患原因有三。一是羌族各部落近年来逐渐消除矛盾,加强合作。二是羌族与匈奴打算联合。三是羌族还可能与其他外族建立联系。于是,赵充国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策略,建议在加强边防的同时,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平叛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敌人、集中力量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绝不诉诸武力。平叛结束后,赵充国制定“留兵屯田”之策,为边防长治久安创造有利条件。

以色列通过情报部门的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放置炸药包实施爆破的确更精确,但难度也大得多,空袭则相对容易。以色列情报机构已经摸清伊拉克核设施附近的防空力量部署,而且获知伊拉克军队缺少必要的预警手段,雷达侦测系统十分落后,无法对来自空中的打击做出及时有效反应。根据对所掌握的各种目标资料的分析判断,以色列不断完善空袭作战方案,最终行动取得成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