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迷彩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车新村葡萄产业园。肖建勇摄
阜新军分区领导与车新村种植户交谈。肖建勇摄
第901医院帮扶专家为大方县群众义诊。郝东红摄
重庆市西藏中学学生来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参观。刘 诚摄

写在前面

今天是第6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军队勇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和武警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扶贫战场攻坚克难,屡创佳绩。从帮扶产业发展到改善基础设施,从提升医疗健康水平到协助推进教育扶贫,人民子弟兵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把脱贫攻坚当作一场硬仗来打,通过多领域多形式的帮扶行动,在脱贫攻坚战场谱写鱼水新篇,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葡萄熟了农家乐

——辽宁省阜新军分区以产业为牵引五年帮扶三个村脱贫

■鲍明建 本报记者 安普忠 乔振友

2014年起,辽宁省阜新军分区牵头帮带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探索出“集团化帮扶、合作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带动”的脱贫攻坚路子,仅用3年就使车新村整体脱贫。此后,该军分区又将这个思路应用到帮扶西大巴村、二门得力村上,实现5年内带动3个村脱贫致富。

找准产业拔“穷根”

“车新村全村443户1583人,建档贫困户203户,贫困人口708人,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14年初,军分区刚与车新村结对时,镇领导的介绍句句扎心。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只有找准“病根”,才能拔掉“穷根”。调研中,军分区领导发现,车新村缺乏特色产业,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他们请来农业专家,发现车新村土壤特别适合葡萄生长,决定推广冷棚葡萄种植这一“投资少、收益快”的致富项目,让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确保贫困户年年有分红,家家有收益。

没想到,这一设想却被村民泼了“冷水”:没见过冷棚,不会整;不懂技术,不敢整;没有销路,卖不出去可咋整?“种葡萄不像种高粱、苞米,卖不出去喂猪猪都不吃,到时候都送你家去!”一个村民把这话直接撂给了村党支部书记白金山。

如何转变村民观念?军分区领导挨家挨户搞宣讲,讲党的富民政策,讲产业项目的好处。2014年7月,军分区组织村民到辽宁灯塔市一家冷棚葡萄种植大户考察,恰巧赶上客商上门收购,一斤10.5元,平均亩产4000斤,毛收入高达4.5万元,去掉建棚成本收入3万元。看到这阵势,村民动心了。当年,军分区帮建的300亩的冷棚葡萄产业园区顺利建成。

第二年,葡萄喜获丰收,更多村民加入进来。如今,车新村的葡萄种植面积已2000多亩,一跃成为东北数得上号的冷棚葡萄生产基地,号称“千亩冷棚葡萄第一村”。

车新村脱贫了,“车新模式”成功了。军分区的扶贫攻坚路却没结束。阜新市委、市政府看好这支攻坚力量,车新村这边还未脱钩,又把西大巴村、二门得力村托付给了他们。

军分区领导经过调研发现,西大巴村的土壤更适合种植葡萄,于是便将“车新模式”直接复制过来,并让两个村结成对子。从种植到扣棚,从管理到销售,有了车新村的帮助,西大巴村顺利脱贫。二门得力村坐落在山沟里,缺乏土地资源,军分区领导听取专家意见后,决定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养殖业。大巴镇党委书记赖德泉告诉记者,经过几年交往和观察,赖德泉书记从军分区官兵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传统,就把全镇贫困散户的扶贫款全放在二门得力生态养殖合作社,让他们搭上军分区的扶贫“快车”。

敢啃最硬的“骨头”

军分区的脱贫攻坚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车新村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没有启动资金:村集体负债累累,村民则因拖欠银行贷款,仅有8户能过信用关。怎么办?

“脱贫攻坚,关键在于攻坚。困难面前决不能低头,一定要敢啃最硬的‘骨头’。”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军分区政委王锐带着市扶贫办的同志来了,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决定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民营企业帮助合作社垫付资金。企业垫付资金需要抵押和担保,全村穷得叮当响,拿什么去抵押?村民面面相觑,沉默不语。

“我家有栋房子可以作抵押,如果不能如期还钱,你就收我的房子!”王锐的一番话,让村民动容。企业负责人十分震惊:“为了老百姓的事,敢把自己的房子压上,看得出来您是真心扶贫。就冲您这句话,抵押担保不用了!”就这样,这家企业帮助垫付资金300万元,加上政府提供的相关补助,冷棚葡萄基地建设终于顺利启动。

西大巴村嘎海窝铺自然屯地势较高,地面全是连山石,水质极差。吃水难是历届村两委班子最头疼的事,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住在这里的71户275口人不得不到几里地之外的刘家沟去挑水吃。军分区领导带队到西大巴村现场办公时,村民把这个“硬骨头”摆在他们面前。

军分区一边组织水利专家寻找水源,一边指挥立项报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协调地方投入资金109万元,铺设主管线900多米,为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目前,西大巴村所有村民都喝上了符合标准的自来水。

扶贫重在扶志和扶智

5年帮扶3个村321户993人整体脱贫,有啥经验?军分区领导说,“扶贫贵在扶志和扶智,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内在动力,让老百姓学会‘独立行走’,才能确保他们脱贫不返贫。”

车新村村民吴桂英看着大棚里的葡萄架,笑得合不拢嘴:“开始大家对种葡萄心里都没底,是军分区组织的宣讲团一次次向我们宣传,让我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10多年前,吴桂英的丈夫因病撒手而去,留下一大笔债务,再加上孩子上学,日子一度看不到亮儿。军分区的扶贫宣讲让她看到了致富希望,连续几年的大丰收,吴桂英不但顺利脱了贫,还成为全村的致富带头人。吴桂英说:“我靠自己种葡萄挣的钱在县城给儿子买了房和车。今年葡萄又是大丰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扶贫中,军分区注重抓好村民的专项技能培训,借助冷棚建设培养出近百名技能娴熟的冷棚建设“产业工人”,同时请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0多名,先后开展6期培训,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人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

2015年,冷棚葡萄丰收在望,本应欢喜的村民却是迷茫中带着几分忧虑:万一销路不好,可真要砸在手里了!这次,军分区领导没有出手帮忙,而是将担子压在村两委班子和村民身上。

没有了“搀扶”,村民只好自己摸索路子。村两委班子分头行动,把全村有文艺特长的人组织起来,集思广益,很快就筹备出一场像模像样的篝火晚会,还别出心裁地为评选的“最美葡萄大户”“最佳致富模范”“最美经纪人”现场颁奖,受到葡萄采购商和新闻媒体的肯定。

医疗队来了民心安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第九○一医院对口帮扶贵州省大方县医院记事

■郝东红 洪 宏 仲立儒

金秋时节,素有古彝圣地、奢香故里之称的贵州省大方县依然是层峦叠翠、山花烂漫。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和大方县县委、县政府及大方县人武部等军地领导齐聚大方县人民医院,共同考核和检验联勤保障中心第901医院开展对口援建,助推医疗脱贫的可喜成就。

“19年帮扶不断线,既支援资金设备,又驻点帮扶、帮带骨干,真正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县域内大病就诊率超过90%!”大方县卫健局局长李健介绍,第901医院累计派驻医务人员18批近百余人次,将一个规模较小、实力偏弱、学科不全的二级乙等医院帮建成了在毕节地区小有名气的二级甲等医院。

大方县位于黔西北,属乌蒙山片区特困县。2019年4月,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准大方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在大方县脱贫的路上,第901医院结对帮扶大方县县医院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1年,王联发作为第一批帮扶医师来到大方县。虽然对受援地的落后面貌早有心理准备,但走进大方县人民医院,王联发刷新了对“贫穷”的认识:医院破旧的院落连皖南乡村的镇医院都不如;由于没有食堂,住院的老乡用煤油炉煮着从家里带来的米和菜。

更令人痛心的是,贫穷限制了老百姓对医学力量的信任。大方县是处于山区腹地,老百姓小病忍、大病扛,实在是扛不动才到医院就诊,许多病都被活生生地耽误了。帮扶专家到县广场搞义诊,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送医送药,先后开展以巡回义诊、送医送药、技术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百姓健康行动”“联勤军医山区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为贫困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日常诊疗服务。

2004年8月,在大方县人民医院驻点帮扶的妇产科医生步仰高遇到棘手问题。产妇张梦临产时出现突发情况,不仅胎儿存在胎死腹中的危险,产妇也可能会因大出血发生意外。大方县医疗条件有限,难以应对,但将产妇转院到毕节市内医院时间上已然来不及。危急时刻,步仰高决定就地手术。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手术圆满成功。当父亲刘思刚接过儿子的那一刻,这位高大魁梧的警官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热泪盈眶。第二天,刘思刚带着一家人找到步仰高,请她给孩子取名,以此表达感谢。

为增强帮扶效果,第901医院采取“派下去”“请进来”的方式双向“驱动”大方县医院专科骨干培养。医院每批派遣3-5名专家,每年驻点3-6个月,采取教学查房、手术带教、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大方县医院培训专科骨干,并长年免费接收县医院技术骨干进修学习,组织专家与县医院中青年骨干结成持续的“师徒制”帮扶关系,在帮扶和进修结束后,“师徒”关系保留,专家持续开展远程带教和疑难病例、技术难题的会诊指导,通过持续传、帮、带给大方县医院真正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帮扶中,第901医院始终聚集总体目标和受援单位需求,按照每年“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批技术骨干,新增一批服务项目”的目标,一步一动抓落实、积少成多求突破。医院持续强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帮扶理念,推进资金帮扶、设备援助,分批次捐赠小型医疗设备和专科手术器械,19年间先后援助、捐赠医疗设备及资金总价值200余万元。

今年,针对大方县人民医院提出的6项技术需求,在夏秋季练兵备战、医疗保障任务相对较重的情况下,第901医院依然安排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驻点帮扶。他们坚持把推广适用新技术、新疗法作为衡量医院帮扶、医疗队带教的重要指标,19年间累计在县医院推广适用新技术100余项。同时,驻点医疗队以县医院为中心,通过县域医联体建设、基层医师技能培训、县乡村三级联合义诊巡诊等方式,辐射带动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同步提升,有效增强了大方县整体医疗实力。

“兵老师”入校童颜展

——陆军工程大学发挥院校优势开展教育扶贫

■云利孝 潘 昕 李 浩

“金珠玛米雅古都(解放军好)!齐叔叔,谢谢您的帮助,等我考上大学,一定去看您!”前不久,一名藏族女孩公秋朗措向陆军工程大学一直资助她的齐跃华发来一段视频,并托人给齐跃华送上一条哈达,表达感激之情。

公秋朗措是重庆市西藏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办首批西藏学校,重庆市作为首批办学点,组建了重庆市西藏中学,成为重庆市唯一以援藏教育为主、藏汉合校的高级中学。

汉藏和泽一家亲。从那年起,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就与重庆西藏中学结成帮扶对子。34年来,一茬茬官兵接过藏族师生敬献的哈达,帮助藏族学子圆读书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他们走出了“双校共建、汉藏共育、军民共扶”的新模式。

“扶贫必扶智。对于贫困地区儿童,助学兴教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发挥军队院校的教育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扶贫的路子。”陆军工程大学领导介绍。

距离重庆近900公里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洪湖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但老区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2010年,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与黄陂区联界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以捐资助学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这一决定在全校师生间引起强烈反响,当年便筹集了15万元助学金。

雷曼曼是该校资助的第一批大学生。11年前她的父亲因患癌症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弟弟艰难度日。2010年,她成功考入大学,可每年的学费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为雷曼曼送去助学金,解燃眉之急。如今,雷曼曼从事着自己最喜爱的教育行业,得知今年学校再次去村里开展捐助活动,她专程写来感谢信,表示会尽己所能把这份宝贵的爱心传递下去。

“开展教育扶贫以来,我们村里已经走出了57名大学生,没有一名适龄儿童因贫辍学!”联界村党支部书记柳友松连连感慨,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学校的扶贫先扶智,为村民的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受资助的张佰条一家,原来是联界村最贫困的家庭之一。近年来,在该校的帮扶下,张佰条一家三个子女分别考取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都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我们彻底拔掉了穷根,如今已经是村里最富裕的家庭之一了。”每每提及此,张佰条的喜悦和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走访助学、书信往来、设立“爱心基金”……多年来,同样的军装、不同的面孔,一个个爱心之举、一股股爱心暖流,跨越千山万水,在受资助学子和陆军工程大学官兵间架起了一座圆梦连心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