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金良
1963年生,1980年12月入伍,2008年12月转业。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队员,曾作为标兵参加1984年国庆阅兵。
整理人:黄子岳
今年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母亲的70周岁诞辰。10月1日上午,我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阅兵盛况。当电视机里传来熟悉而久违的“标兵就位——”我不由自主地起身立正,心脏剧烈地跳动,而思绪瞬间回到35年前。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我作为一名仪仗兵参加过1984年国庆阅兵。
1984年,是我入伍后的第四年,正值共和国35周年华诞。记得受领阅兵任务后,我们集中在京郊建立的临时驻训区训练,四周光秃秃不见一处荫凉,每次训练,战士们的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高至膝盖的马靴密不透气,很多战士因此不同程度地患上脚病。那时我们每天的伙食费是7角6分钱,仪仗队员大个子多、训练消耗大,大家经常感到饥肠辘辘。后来经上级特批,给我们涨到了一元,伙食才得到明显改善。
“训练场只有100多米,但作为仪仗战士,却永远也走不到头。”这是仪仗队军旗手朱振华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也是每一个仪仗兵训练的真实写照。天安门前的受阅线,从东到西总长度是743.25米,按一分钟走116步、每一步走75厘米,在阅兵分列式中,仪仗队员需要走991步,用时8分33秒。完成如此精确动作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付出。
仪仗队动作标准非常高,阅兵训练是一种严格的制式训练,不论身高体型如何,都必须统一到一个动作标准之上。
那个年代,我们训练没有精密仪器辅助,只能苦练再苦练。有的战士因为脚尖比较大,会影响排面的整齐、美观,因此需要压脚尖,有时候压多了,脚腕都会跟着肿起来。
国庆阅兵当天,作为标兵的我身穿笔挺的仪仗礼服、戴着白手套,持一支崭新的步枪,伫立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下面,“小平您好”的横幅就在我眼前打开,当时我心情非常激动,觉得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2004年8月,我应邀回仪仗队参加座谈会。活动交流中我了解到,经过20年的发展,仪仗队训练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化、体系化。战士们告诉我,现在的训练一改以往的单一、枯燥,有很多新的有趣的训练方法。比如,在严格的制式训练中融入张扬个性的训练方法,能够极大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出最佳的精神风貌;生活、训练保障也越来越全面,阅兵集训点由原来的板房变成了楼房,伙食种类不仅愈加多样而且更加注重营养搭配。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和战友相聚。战友们说,如今仪仗队的训练创新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单兵动作训练精度和排面训练整齐度。
他们说的果然没错,受阅官兵的优异表现就足以说明一切。看罢盛大的阅兵仪式,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老仪仗兵,我为仪仗队的发展变化感到无比欣慰,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无比自豪。
上图:三军仪仗队正在进行方队训练。张金良(中)和两名护旗手走在最前面。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