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水下巧挖防空洞

——记上海市广富林遗址公园湖底人防工程


█李叶楠 本报记者 樊 晨

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遗址公园,以漂浮在湖面的博物馆等独特景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然而,更加令人称奇的是:一辆辆接踵而至的私家车行至碧波荡漾的富林湖畔,眨眼间便消失无踪了。

“我们有一座建在湖底的停车场。”顺着松江区民防办工作人员的手指方向望去,记者看到一块印有人防标志的引导牌指向湖底。走进湖底停车场,发现这里空间宽敞、灯光明亮,进出车辆络绎不绝。

“这座停车场可同时容纳800多辆车,战时或者突发自然灾害时可转换为人防工程,能够掩蔽近4万人。”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湖底人防工程。

在人们印象中,人防工程都建在地下,防空洞就是地下人防工程。在水下特别是在占地250亩的富林湖下挖防空洞,需要承受住巨大的湖水压力,一招不慎洞内就可能是一片汪洋。

松江区民防办工作人员介绍说,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也曾犹豫过,但只有把工程建在湖底,才既能满足景区大量停车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还能把车库建设对周边古代文化遗址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后,他们下定决心:发挥上海科技资源优势,突破水下人防工程建设难题。

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人防部门一边开展实地调研,一边请来专家集中研讨,为消除工程头顶上的“水隐患”出谋划策。“防排结合,以防为主;刚柔结合,以柔适变……”在专家组反复推敲后,湖底人防工程建设的方案应运而生:以结构自防水为主,有机、无机附加防水材料相辅助,实现刚柔相济、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包裹层,规避内部出现裂缝。

“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工程对历史建筑的影响?”“如何提高人员在工程内的疏散效率?”……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人防部门和专家组群策群力,最终形成一个外可抵御袭击、内可顺畅通行的设计方案。工程于2014年10月竣工验收,完全符合人防工程建设标准,被评为“上海市民防杯”工程。

工程所在的广富林遗址公园,是一处游览胜地,因此,工程建设既要确保安全,又要讲求美观,对工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与外界相连的楼梯不能直接伸出湖面,而内部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一段时间内,消除火灾隐患竟然成为这座水下人防工程的头等大事。

不能直出水面,就通到岸边。记者发现,工程内的一条避难通道与岸边的楼梯相通,遇有险情人员可沿着避难通道进行疏散,避难通道面积达7700余平方米,外出疏散口多达16个,岸边的楼梯净宽超过2米,加之明显的指示标识,大大提高了人员疏散安全系数。

工程分为8个防火分区、15个防烟分区,区域之间的分隔墙体耐火极限大于3小时,每个防火分区均有朝2个方向疏散的消防出入口。虽然用作车库的人防工程面积将近3万平方米,但从车库的任何位置到达安全疏散门的距离均小于60米。

松江区民防办领导介绍说,为消除短距离内人车混行带来的安全隐患,工程采取立体交通的方式,将车库内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垂直分离、完全脱开,实现了人车分流、各行其道。此外,工程内还安装了智能化停车、寻车引导系统,方便车主快速出入和找寻车辆,战时这些系统还可发出引导群众掩蔽和疏散的指示信号。

“广富林遗址公园湖底建成防空洞,是人防建设兼顾文物保护和景观维护的一次有益尝试。”松江区民防办领导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挖掘上海的优势资源,寻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最佳平衡点,努力实现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