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之中,寸草不生之地,一条笔直的柏油路从康西瓦达坂延展开来,路的尽头就是康西瓦烈士陵园。这里本是渺无人烟的“天边边”,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去关注的目光。那里的风沙大不大?烈士的墓碑是否完好?环境有没有得到改善?是否有人常去祭奠……在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了康西瓦。
初秋,中原大地暑气未过,位于新疆皮山县境内喀喇昆仑高原腹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早已做好了迎接冬天的准备。天气虽冷,却挡不住前来祭拜的人的脚步。
康西瓦海拔4280米,距离最近的县城有400多公里,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可这里从不寂寞。一直以来,新兵上山先要去向烈士报到,老兵退伍也要来这里给烈士道别;更别说如今路况好了,跑运输的司机、骑行的游客……甚至有不少人特地从千里之外赶来,只为给烈士们敬上个礼、献一束花。
“近些年,每到清明、八一、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都有不少人来拜祭。他们带着思念或嘱托来,带着感动和责任走。每个人背后,都与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某边防团团长张军荣如是说。
总有时光可以被铭记
代父寻亲
“各位叔叔,我叫吴佳,我的父亲是吴永强,他和你们一起参加了自卫反击战。50多年过去了,父亲一直没有忘记你们,他时常对我讲起和你们并肩战斗的日子。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缅怀各位英烈,代替父亲表达思念之情,告慰你们的在天之灵。”这位名叫吴佳的姑娘是在高原驻训的新疆某部医院护士长,她徒步5公里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找寻当年与父亲并肩作战的战友。
在吴佳的记忆里,经常听父亲吴永强追忆他与战友并肩战斗、浴血疆场的故事。如今,当她置身一座座墓碑前,看着那些似曾相识的名字,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军队在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高原战场上,被迫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自卫反击作战。在那个高原高寒期,即便是冻得说不出话,也没有一个人后退。他们视死如归的战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烈士王忠殿用身体顶住爆破筒,与碉堡内的19名敌人同归于尽;烈士罗光燮用身体滚向雷区开辟了通路……时任排长的吴永强带队冲锋之际,被炸掉了双腿,苏醒时他已躺在后方医院病床上。经历了十几次大手术后,他坚强地活了下来。但他始终不能放下对部队的深情,在吴永强的影响下,两个女儿先后参军入伍,接过父亲手中的钢枪,奋斗在他曾经战斗过的西部边陲。
吴佳在每一块墓碑前驻足致敬。走到一等功臣秦振清的墓碑前,她停了下来,这个名字太熟悉了,她曾无数次从父亲口中听到秦振清的故事。在那场战斗中秦振清两次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战友,左肩负伤的情况下,在穿越敌军布下的第二道雷区时,为掩护指挥员曹福荣,他朝另一个方向跑去,以吸引敌人的火力……秦振清牺牲后,曹福荣指挥连队迅速冲上敌人阵地,全歼敌军。
吴佳哽咽着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向父亲述说眼前的一幕幕。“振清、德文、田喜兄弟们,我是你们的吴排长,你们还记得吧?这么多年了,我常常想念你们……咱们的女儿有幸能替我给你们深深鞠上一躬,敬上一杯白酒,也算是了却我的心愿。兄弟们,安息吧!”
总有人不畏山高路远
香火不息
艾买尔·依提老人是新疆叶城县烈士陵园里的一名守墓人。同他交谈时,很容易被他的满布皱纹的手吸引,因为,在他的手背上分别纹着一朵花、一颗五角星和一句维语。每当有人问起,这是什么意思,他都会仔细解释说,花代表着现在的幸福生活,五角星是纪念军旅生涯的光荣岁月,那句维语的意思是“为人民服务”,亦是他的毕生追求。把这些纹在身上也是为了纪念和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
自卫反击作战结束后,一部分烈士安葬在叶城烈士陵园,一部分烈士安葬在当时的康西瓦前沿指挥部附近。1965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拨出专款,在康西瓦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并为83名烈士立起墓碑,正式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此后,在该地区牺牲的边防军人相继安葬于康西瓦。至今,共有107位戍边将士长眠于此。
艾买尔·依提从部队转业后先是被分到了学校,舒适的环境反倒待不惯,总想离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近一些。他主动申请担负起叶城县烈士陵园守墓工作。而这些年,他的心里又多了一份心事,他想去康西瓦,看看曾经的战场,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战友。“我想那些埋在康西瓦的兄弟了。那里山高路远,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去看看他们,这些年他们那儿应该挺冷清的吧。50多年啦,我想去康西瓦看看他们……”
艾买尔·依提的心事被家里人发觉了,但康西瓦实在太遥远了,在家人的共同劝说下,老人终于同意由儿子艾尼瓦尔·艾买尔替自己前去祭奠。
经过连续两天的奔波,翻越了多处达坂,海拔落差达3000多米……艾尼瓦尔·艾买尔终于抵达了康西瓦。缓步走入陵园,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烈士纪念碑下,驻军官兵、新藏线上的施工队、自驾游客、骑行驴友……墓碑上点燃的缕缕青烟还在弥漫,洒在地上的酒香依旧浓烈,艾尼瓦尔·艾买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父亲可以放心了,埋葬在康西瓦的烈士们不孤单。
来自黑龙江的金女士非常能理解艾尼瓦尔·艾买尔的心情。夏秋交际,她自驾游新藏线,来之前就了解到将会经过康西瓦烈士陵园,从叶城出发时她专门准备了香火,她告诉笔者:“我的爷爷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对烈士我有一种发自骨血的崇敬。康西瓦埋葬的烈士们和我的爷爷一样,都是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来到这里,看到有这么多的祭品,既意外又安心,很多人像我一样都从外地赶来,烈士没有被遗忘!”
总有感动长存于天地
守望昆仑
为给烈士更好的环境,2000年8月,新疆军区决定将埋葬在康西瓦的烈士迁葬至叶城烈士陵园。承办者的越野车刚拐进烈士陵园的路口,连爆3次胎;动土开工后,一场雨夹雪不期而至。“先烈们的身躯已化作祖国边陲的巍巍山脉,他们的魂灵已融进了誓死保卫的雪域昆仑,他们不愿离开啊!”承办者请示上级后,将烈士墓恢复原貌。
2006年,康西瓦烈士陵园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此对外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雪域高原219国道,长眠着一群为国捐躯的烈士。纪念碑经岁月洗礼,上面的碑文字迹已模糊不清。上级决定对烈士陵园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复,烈士墓全部用石块和水泥进行保护,新的墓碑一笔一画清晰可见。维修人员克服缺氧、高寒、狂风等困难,让康西瓦以崭新的面貌屹立雪域高原。
纪念碑的背面楷体字清楚地镌刻着:“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为了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罗光燮、王忠殿、司马义·买买提和张代荣等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永远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们虽然倒在了胜利的号角吹响前,但他们的故事在戍边将士的口中代代相传。
边境自卫反击战前夕,在家探亲的维吾尔族烈士司马义·买买提,得知部队有战斗任务便立即返回参战。1962年10月27日,司马义和战友在巡逻途中遭遇伏击。生死存亡时刻,司马义拿着冲锋枪跳了出去,只留下一句“连长,我去把敌人火力引开。”次年4月26日,国防部特授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陵园里安葬的职务最高的是副排长潘发枝。战斗中他带领尖刀二班,首先冲入敌阵地,歼灭了地堡守军,向第二座地堡进攻中,头负重伤,昏倒在战场。苏醒后得知连长、排长均负伤,便不顾伤痛,咬紧牙关继续投入战斗,又相继炸毁两座地堡,最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战后被追记一等功。
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一批又一批的官兵来到这里继承先辈遗志。原三十里营房兵站站长蔡元山,甘肃武威人,入伍时的志愿就是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几年后,当接到赴三十里营房任职的命令后,他迫不及待地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含泪哽咽道:“我的叔叔蔡天文曾在这里作战,牺牲后安葬在康西瓦。我一直以叔叔为榜样,追随他的脚步来到部队、来到新疆。戍守在这片他曾为之抛洒鲜血的高原热土。”循着他的目光看去,第一排第三座墓碑上清晰地印刻着:“蔡天文,7975部队副班长,甘肃武威人,1962年10月牺牲”。
新疆某边防团上士杜海兵提起康西瓦也有诉不完的深情,这里不仅埋葬着牺牲于50多年前的烈士,还葬着一位他的战友。每次路过康西瓦,他都会过来看看。杜海兵平时只抽10块钱一包的香烟,但每次来都带着特地买的中华烟。从大门到第107座墓碑的这段路,他走过无数次,墓碑上深刻的字他几乎背得出:“叶尔登巴依尔·红尔,1992年4月3日出生,男,蒙古族,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人,2010年12月入伍,2015年5月入党,荣立三等功一次,2016年1月23日在河尾滩边防连乳头关前哨,执勤守防期间,因突发心肌炎、脑水肿,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卒年23岁”。
戍守在喀喇昆仑的军人们,他们始终牢记:巡逻中爬过的雪峰,趟过的洪水、走过的冰川,都有前辈的足迹,英雄的余温。“如果我牺牲了,就将我埋在康西瓦,与那一百多位烈士一道,继续守卫祖国边疆。”死后安葬康西瓦成为某种荣耀的象征,在每名边防军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本文照片由新疆军区边防某团提供)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