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九一八”。
脑海里浮现出上海嘉定区古猗园中的“缺角亭”。古猗园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园内竹枝山顶,有一座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仿古亭,从建成起就独缺东北一角,名为“缺角亭”。古亭缺角,是建造者有意为之,意在提醒国人勿忘东三省沦陷的国仇家恨。
上海与东北虽然千里之遥,但日寇铁蹄下的山河破碎之痛,上海人感知得却很真切。九一八事变后,为了转移国际视线,日本侵略者很快在外国租界林立的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繁华的上海滩一时间战火纷飞,秀美的古猗园横遭祸事,遭日军侵占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屋倒山颓、一片破败。1933年,为牢记国耻,整修古猗园的爱国人士募资修建了缺角亭。
国家贫弱,山河破碎,缺掉的角怎样才能补回来?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一再退让,一来寄希望于日本国内有理智的政治势力制衡军国主义,二来寄希望于国联调停,三来妄想欧美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而遏制日本。然而历史证明,这种把国家安危寄希望于外力的想法幼稚可笑。民国军事家蒋百里曾以特使身份出访意大利和德国,希望通过外交斡旋使两国站到中国这边。最终,这位曾留学德国的军事家在德国吃了闭门羹。回国后,他在《日本人》一文中大声疾呼依靠自己抗战到底:“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然而,国家贫弱,中国缺的又岂止是一角?缺角亭建成,日本侵略者蚕食中国的步伐却没有放慢。华北危急、平津危急……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上海、南京相继陷落,古猗园再遭占领,园内名噪一时的古建筑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上海成为日军疯狂掠夺的对象,物价飙涨,民众生活无以为继。
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这样的觉醒和奋起,是伴随着中国人的切肤之痛产生的。正如邹韬奋于1941年所写的那样:“自从全面抗战发动以来,全国的许多同胞受到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摧残蹂躏、奸淫残杀。在这极惨酷的苦痛中,使每一个中国人(汉奸当然除外)虽不出国门一步,也都深深地感觉祖国的可宝贵,也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得不负起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不得不爱我们的祖国。”
一亭四角,彼此相连,休戚与共。国家的安宁,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守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的大旗,深入敌后发动群众,让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南京国民政府也认识到“非实行征兵制,不足以救亡图存”,将长期实行的募兵制逐步改为征兵制,以便战时大规模扩充军队员额。
著名作家巴金深有感触地写道:“这一次全中国的人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把个人的一切全交出来维护这个‘整体’的生存。这个‘整体’是一定会生存的。‘整体’的存在就是我们个人的存在。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整体存,则个人存——这是抗战中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感悟,正因为有了这样痛彻肺腑的感悟,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艰苦抗战、无数英雄儿女毁家纾难,才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底,大批投降后的日军相继从上海乘船被遣返回国。汽笛声声,缺角亭终于等来了山河重圆、侵略者远去的一天。不过,重修古猗园的人们却没有把残缺的一角补上。硝烟远去,那残缺的一角永远警示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绝不能让国破家亡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