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百战奇略》备战篇原文为:凡出师征讨,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法(《左传·宣公十二年》)曰:“有备不败。”
备战篇大致内容为,凡出兵征伐,在行军时要防备敌人中途截击,驻扎时要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宿营要防备敌人偷营劫寨,有风的天气要防备敌人火攻。若能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防御,就能胜而不败。正如兵法所指:“预有准备,就不会被敌打败。”
战 例
三国时期,魏国军队南征吴国,军队行进到精湖(今江苏高邮北),魏大将满宠率部在前担任先锋,与吴国军队隔水相对。满宠对属下们说:“今天晚上风大,敌人肯定会火攻我们营寨,各位应当加强戒备,做好准备。”魏国军队随后提高警戒。夜半,吴军果然派遣十队人马前来烧营,满宠指挥军队突然出击,一举击败吴军。
1940年6月,希特勒急于在进攻苏联前解决英国这个侧后方的巨大威胁,亲自部署“海狮计划”,企图利用空军夺取英吉利海峡及英国的制空权,最终攻陷英国。1940年7月10日,不列颠空战爆发。英国虽然在战机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已建设了遍布全国的雷达网,能够及时掌握纳粹德国空军动向。在雷达的空情支援下,英国得以迅速集中兵力抵抗纳粹德国空军空袭。对空袭效果深感失望且急于东进的希特勒最终推迟“海狮计划”的实施,纳粹德国空军也于1941年6月停止了对英国的空袭。
计谋分析
备战篇旨在阐述出兵作战在行军、宿营过程中,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应注意掌握的问题,既全面,又具体,而且符合战争实际,可以说是经战争实践所证明的客观规律,依此计设防,自然会“有胜而无败”。
正确理解“备”是备战根本前提。备战历来是兵家极其重视的战略大事,从严格的军事原则而言,没有防备的军队,没有防备的军事行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备”是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的第一要义。备战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可能的变故考虑周全,从而早作戒备,争取战争主动权。因此,备战应体现在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全局到局部,从战前筹划到战争过程,都应根据预想预测和形势变化对敌可能的行动预有准备。
所谓“备”应当具备两层含义,一是对情报信息的搜集和敌进攻的可能性予以预测准备,不存侥幸心理;二是对应急情况的处置要从“不败”的实战需求出发,戒备与实战必须能够随时转化,真正符合实战需求的战备才有意义,否则备就等于不备。满宠准确判断出吴军可能借夜黑风高突袭烧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准备,最终大破吴军,就是一个戒备与实战有效统一和顺利转化的典型战例。
有效保存实力是备战基本要求。作战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消灭敌人的前提,在不同情况下防止敌人袭击,有效保存实力,则是这一前提的前提,也是备战的基本要求。
积极备战设防、有效保存实力说来容易,但在实战中并非都能成功,何时设防、如何设防以及所防内容是什么,设防的成功与否,防备内容的事先确定等都与将帅的战争经验和军事素养息息相关,也直接决定备战的成功与否。从这个角度看,备战是一种谋略,它是军事指挥员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后作出的最佳军事部署,是克敌制胜的一种超前行动。尽管德英战机数量差距明显,但由于英国未雨绸缪,战前率先部署了雷达系统,使纳粹德军战机的一举一动均在英军掌握中,形成战场信息的不对称,英军得以有效保存实力,最终取得胜利。相反,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由于美国政军高层的战略判断失误,组织防备松懈,在日军偷袭下,珍珠港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大量消灭敌人是备战最高境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战争从来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以逸待劳、伺机而动,通过有效保存实力,最大限度杀伤敌有生力量以达成战略目的才是战争的最高追求。因此,备战绝不等同于高垒深池,时刻准备防敌袭击的消极备战,这种被动备战的形式,不但会因彻底失去战争主动权而受制于敌,也终究会落入防不胜防、被动挨打的不利境地。真正的备战,必须是积极主动的攻势备战,所谓“出敌不意,攻其不备”,要能结合自身备战情况,抓住敌防御的薄弱环节,整体防备的同时也要有局部主动进攻,从而想方设法牵制敌兵力,形成强大反击态势,最终完成消灭敌人的最终目标。所以,只有那些善于防备和能够击破敌人的突然袭击,又善于攻其不备而实施突袭取胜的将领,才是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和为将帅者所应效法的榜样。
向来以用兵精妙著称的刘伯承元帅被称为“战神”,就是因为擅长“于无声处听惊雷”,常常能够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位置发起突然攻击。他亲自指挥的“七亘村伏击战”,充分利用日军墨守同一地点不重复设伏的规律,放松戒备的有利时机,以3天时间在同一地点两次成功重叠设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