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轮明月寄深情


■顾中华

6月17日,中宣部组织专家遴选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00首优秀歌曲目录公布,《十五的月亮》(石祥作词,铁源、徐锡宜作曲)名列其中。

从1984年创作发表至今,这首充满家国情怀的军旅歌曲传唱不衰,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情感认同,连许多海外游子也通过唱《十五的月亮》来寄托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1985年,在“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评选中,《十五的月亮》名列榜首。全国、全军掀起“月亮热”,几乎无处不飞“月亮”歌。“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成为一个时期的流行语。对此,词作者石祥谦虚地说:“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它的光来自太阳。”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它的光芒来自生活。那些动人的故事、鲜活的面孔,是创作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1984年4月,《解放军歌曲》编辑部举办创作学习班,全军诸多词曲作家由主编田光带队到驻河北省高碑店某部队深入生活,调研一下部队官兵喜欢听什么歌唱什么曲,然后再进行创作。石祥时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正忙于大歌舞《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为此还请了一周假前往。在干部和士兵骨干一起参加的座谈会上,这些词曲作家和指战员们一起聊起来。当时,部队还不让唱太抒情的歌,有个战士看到作曲家铁源在场,就直接说:“我最喜欢你创作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写得有感情,意境还美。你们能不能给我们战士多写一些抒情的好听的歌?”接着,副政治指导员胡邦明提出,能不能给军人的妻子写一首歌。会场当时就有人笑了,感到有些不理解,是不是家庭观念太强了?原来,他妻子远在四川老家,既要照顾年老体弱的公婆、抚养教育孩子,又要种好责任田,很辛苦。但妻子从来不把家庭负担告诉他,写信时往往说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安心服役。

这让石祥回想起1978年曾在北京军区守备一师采访过的师参谋长邱金凯。这位年轻的参谋长长年驻守祖国北疆,与妻子分居两地。妻子在家带着几个孩子,两只手一边领一个,肩上再背一个,还要伺候两位生病的老人。后来她为两位老人送了终,又为小叔子张罗盖房娶媳妇,为小姑子说亲陪送出嫁,简直是个累不倒的“铁人”,街坊邻里没有不说她好的。石祥专门去邱参谋长老家采访了这位军嫂。她的话语朴实无华:“嫁给当兵的,就得这么干,没说的。”这些军嫂难道不是好的典型、难道不值得用歌曲歌颂吗?祖国的繁荣昌盛,也有她们的牺牲奉献啊!

石祥深感不能辜负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决定写一首“军人唱给妻子的歌”。可是,主题有了却写不下去,因为人称问题不好解决,称军嫂为“妻子”太老气,称“亲爱的”“心上人”又有点酸。直到晚上快熄灯时,他推开窗子想开阔一下思路,一眼望见明月,立刻就想起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在天,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夫妻两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用“你”“我”解决人称难题,歌词意境也确定下来,不到10分钟初稿就写好了。

第二天早晨,石祥散步的时候,碰上铁源,就告诉他,自己写了一首歌词叫《十五的月亮》。铁源一听,立即说:“不行,《敖包相会》里第一句就是‘十五的月亮’。”石祥解释说:“这首和那个不一样,你就听听吧!”“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听到最后一句时,铁源笑了,觉得词儿真是不错,特别是“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准确、新颖、贴切,当即就和石祥拉钩:“这个词是我的了,你不许给别人。”

拿到歌词后,只用了两天,铁源就把曲写出来了。之所以写得这么快,是受当时在全国放映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影响。铁源连看了两遍,发现影片中“韩玉秀”这个艺术形象简直就是那位副政治指导员妻子的再现。而“韩玉秀”是山东沂蒙人,铁源就根据沂蒙小调,一气呵成谱完《十五的月亮》的曲调初稿。之后他和住同屋的作曲家徐锡宜共同进行了修改。

1984年6月,《解放军报》发表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部队很快就有人传唱了。这首军人唱给妻子的歌,唱到了每一位军人和军嫂的心坎里。有听众提议:“干脆请作者再专门写一首妻子唱给军人的歌吧!”

不重复别人,难;不重复自己,更难。这次真把石祥难住了。当时,正值轮战部队开赴前线。有未婚妻坚决支持军人上前线,部队临出发前与未婚夫完婚;也有未婚妻怕担风险,与军人“吹了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石祥于1985年5月创作出《望星空》。这首歌词从构思到完成用了半年多时间,工夫主要花在如何区别《十五的月亮》,如何出新、动情。歌词交给铁源谱曲后,《十五的月亮》就有了姊妹篇——《望星空》,二者一路星月辉映。

《十五的月亮》长于抒情,内涵丰富,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一位天津郊区的军嫂给石祥写信说:“我本来要与在边防部队当营长的丈夫离婚。因为我身体有病,又带孩子又种田,实在是顶不住了。听了《十五的月亮》,觉得好像是他唱给我听的。我羞愧,我委屈了他,不和他离婚了,我们要白头偕老。”还有西安的一位姑娘来信说:“我和一个上前线的兵‘吹了’。听了《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后悔极了!我又主动和他联系上了,不久就准备结婚。”一封寄自云南老山前线的信写道:“我们已经3天3夜没合眼,没有吃一点东西了,但并不觉得饿,失去3个手指的战友也忘记了疼痛。大家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我们每天至少唱10遍,10遍也唱不够,唱着唱着,我们就会流下眼泪。这是为自己成为一名边防战士而自豪的泪!”

石祥说:“别看《十五的月亮》写歌词只用了不到10分钟,前期军旅生活的积淀却不少于20年。就如同烧开水一样,前期加温过程比沸腾的时间要长得多。”这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从入伍开始,石祥就站在队列里写诗,196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兵之歌》,被誉为“真正的战士诗人”。20世纪60年代的官兵,唱过他写的《早操歌》《打靶歌》《投弹歌》《刺杀歌》等连队生活歌曲。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石祥写下配乐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海外。之后,他创作的《高举亚运火炬》《八一军旗高高飘扬》《军人道德组歌》(合作)等歌曲也广为流传。他始终为时代而歌,作品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郁,贴近官兵,突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主旋律。正如他自己所说:“情要真,构思、意境、语言都充满真情,这虽说是‘小情’,但‘小情’中蕴涵‘大情’,微观中反映宏观。”

岁中唯有今宵好。一轮明月,是否因为这首传唱了35年的歌曲又添得几许深情?仰望历史的星空,一个时代的记忆总会被歌声一遍遍点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