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抗战胜利纪念日山城“地下长城”映入网民眼帘。重庆市——

借助网络媒体讲好人防故事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诚洁

9月3日10时,全国60余家网络媒体走进山城重庆的人防工程采风,并同时进行网络直播,截至11时30分,观看直播和其衍生小视频的人数就达到600万人次。

一天下来,参与采访的网络媒体运用多种方式,通过手机APP、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把重庆人防工程建设的特点和亮点展示得淋漓尽致。据统计,参与采访媒体共编辑发布原创稿件上百篇,点击量超过5000万人次。

重庆市人防办从2017年起,连续3年邀请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人防建设成果。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各有千秋,但在扩大人防宣传覆盖面上,网络媒体更有优势。”市人防办主任郑平介绍说,今年重庆“6·5”大轰炸纪念日前后,该办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各种宣传渠道覆盖面进行评估。其中的一组评估数字耐人寻味:人防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头顶烈日,在主城区张贴、散发宣传海报10万张,最终阅读量约为100万人次;重庆市全媒体网站华龙网发布的同一内容小视频、H5作品等,同时间段阅读量达到400万人次。这进一步促使人防部门与网络媒体携手,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人防宣传教育的最大增量。

考虑到抗战时期重庆曾遭受日军长达5年半的轰炸,重庆人对抗日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人防部门便把网络媒体这次集中采访时间定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人民防空最鲜明的标志是人防工程,重庆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程度高、特色鲜明,有许多故事可以深入挖掘,市人防办便把采访报道的重点放到了被称为“地下长城”的人防工程上。

九龙坡区的建川博物馆,渝北区的大龙山避暑纳凉点,渝中区的解放碑地下环道指挥中心、李子坝酒类一条街等多处与人防工程相关的地方,都让现场采访的记者对人防工程“战时保护生命、平时服务生活”的独特功能有了切身体会。

“在报道人防工程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一次深刻的国防教育。”第一次参与采访活动的中国日报网记者曹梓楠深有感触地说,有备才能无患,居安应当思危,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掌握一定话语权的媒体工作者首先要筑牢自身的精神长城。

第三次参与采访活动的华龙网记者刘柳说,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网络媒体应该有大事大抓的担当,不能整天围绕明星家事、名人琐事打转转。

“网络媒体进人防活动今后还会继续组织。”郑平表示,在此基础上,还要协调传统媒体共同抓好人防宣传,努力形成报刊上有文、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网络上有互动的人防宣传教育新格局,为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凝聚强大合力。

跨过网络关 拥抱新时代

■苑大营

长期和平环境使包括人防在内的国防宣传热度不高,而这一次,重庆市人防办却让深藏地下的防空洞成为众多网民关注的对象。热起来的背后,是他们对宣传效益的冷静思考:除了选定能够引发当地群众强烈共鸣的时间节点,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邀请网络媒体集中发力。

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当我已经穿上西装,你还为我裁剪长衫”,这种宣传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网民的需求。而要让网民爱看、常看国防故事,动员部门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把网络媒体请进来只是第一步。

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动员部门只有积极学网、真正懂网、善于用网,才能与请进来的媒体有共同语言,开展深度合作,及时发出动员好声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