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退役士兵开始陆续离队,干部转业工作也已进入尾声。
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日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军地联合表彰了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和个人。在此,我们撷取3位军队系统“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风采,以飨读者。
——编 者
审读档案有“绝活”
■郭海洋 本报记者 熊华明
说起朱小荣,空军进京转业安置的干部几乎都知道:他的电话是公开的,“有不懂的就问朱联络员”。
朱小荣是空军驻北京市转业干部移交联络组联络员,记者在朱小荣的办公室中见到他时,他桌上的电话和手机响个不停,多是咨询“热线”。在电话中,大到安置政策解读、安置方式选择、行业发展特点、选岗报岗技巧,小到离队报到流程、落户信息填报,他都一一耐心解答。
空军驻北京市转业干部移交联络组只有朱小荣和同事郎奇2人,每年从接收档案到召开集中审档会,留给档案初审的时间只有短短15天。近几年,空军进北京地区移交安置的人数比以往翻了一番,而要当好这千余份档案的“把关人”,困难可想而知。
“每一处信息都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差错。”朱小荣告诉记者,转业档案如实记录着一名干部军旅路上成长进步经历,档案是否完整清楚,不仅事关移交安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还关乎转业干部的政治生命和个人前途。
朱小荣2005年开始从事联络员工作,如今已练就一项“绝活”:几分钟内审完一份多达200页材料的档案,不仅能敏锐发现问题,还能做到无一疏漏。这些年,朱小荣与同事携手移交转业(复员)干部1.2万余名,档案移交率100%,离队报到率96%以上。
朱小荣不仅每年深入部队一线宣讲安置政策法规,分析安置形势,现场为转业干部答疑解惑,还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收集整理大量资料,参与编辑制作《空军转业干部指导服务手册》,分发到每一名军转干部手中。
档案移交过程中,转业干部安置地、家属随调身份和干部“三龄、两历、一身份”认定等问题,牵扯到调配、任免、考核、招生等方方面面,是矛盾问题集中突出的环节。由于干部招生、考学政策随着时代而变化,一些特殊政策下的干部身份容易受到质疑,因为时间比较长,找到依据成了难题。面对这些困难,用朱小荣的话说,“要像‘钉钉子’一样,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
2017年,从空军某文艺团体转业的13名干部,由于入学批准书上没有地方招生办的章,档案里也没有普通高中应届毕业证明,地方军转部门认为档案不全。原来,这批干部是直接选拔进入军队院校培养的少年苗子。为了证明他们的身份,移交联络组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关于此事的文件和人员名册,并协调空军干部部门为他们出具身份认定说明,最终全部顺利移交。
时刻把转业干部放在心上,只要事关转业干部权益的事情,朱小荣和同事都按照政策尽力争取。
2017年,某部转业干部单某,服役期间曾被授予空军“爱军习武模范战士”荣誉称号。由于年龄偏大,担心选岗受限,单位找移交组寻求帮助。考虑到是典型模范,朱小荣走访北京市总工会劳模工作部,详细咨询相关待遇,多次与北京市军转办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该干部得到妥善安置。
朱小荣告诉记者,军转安置工作不仅要讲感情,更要讲原则,按政策规定办事,对转业干部提出的问题,有政策规定的要勤沟通,合情合理的积极争取,有理有节搞好协调。
协调推出“硬举措”
■李 忠 本报记者 曹 琦
8月底,古都西安,记者见到陕西省军区转业干部办公室副主任杨晓勇。他2009年开始从事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全省计划分配转业干部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以上岗位达到86%。
“干军转工作就要认准‘服务’二字,不能掺半点私心杂念。”杨晓勇告诉记者,要尽可能地让每一名退役军人都人尽其才。每年军转安置工作开始前,他都要深入部队走访,逐个审阅转业干部档案材料,把每个人的学历、特长和要求一一记录下来。安置过程中,他与这些同志逐个交谈,认真听取原部队意见,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择业意向,尽心尽力向用人单位举荐。
“没有军地领导的大力支持,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采访中,杨晓勇很少谈及自己的工作成绩,他说,作为兵员大省、军转安置大省,陕西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始终将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这是一切成绩取得的根本。
杨晓勇介绍,3年前,他们实行积分排名选岗安置办法,将军转干部服役期间的德才表现、贡献等纳入评价体系,量化打分,根据积分排名进行选岗安置,确保服役时间长、德才表现好、牺牲奉献大的退役军人得到妥善安置,形成了“背景硬不如军功章硬、关系大不如贡献大”的良好安置导向。
记者翻阅资料了解到,该办法对团职转业干部实行功绩制考核排名选岗安置,营职以下转业干部实行考试成绩按50%计算与考核成绩直接相加累计排名选岗安置;考核积分项目和标准,依据转业干部立功受奖、军龄、任职、学历、艰苦边远地区和从事特殊岗位工作年限以及受处分情况进行考核积分排名,各职级分别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单位。单位一旦选定不得变更,各接收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转业干部,严禁将转业干部分配到不符合规定的单位和岗位。
去年底,陕西将3名正师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到地市任市委常委、副市长,3名副师职干部任副市长,在全社会引起较强反响。
“这一举措,为做好军改期间军转安置工作,特别是师团职干部安置树立了良好导向。”杨晓勇说,师职转业干部历来是安置重难点,在省军区积极推动、协调下,他们联合地方有关部门专门制定出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军转安置工作的9项14条“硬举措”。
省军区系统按照新的编制体制运行后,部队转业干部离队报到工作从人力资源部门移交到转业干部办公室。此项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疑难杂症多、棘手问题多。杨晓勇没有畏难不前,他和同事认真梳理滞留情况,以提高安置质量为推动,逐个谈话,讲清政策,妥善解决所有老大难问题,12名滞留部队的转业干部全部愉快离队报到。
杨晓勇向记者介绍,陕西省军区正积极探索“重点对象直接安置、专业人员对口安置、具备资格人员转任安置、特殊人才选调安置、垂管系统优先安置”的工作机制,力求形成良好的军转安置局面。
为兵服务“霸得蛮”
■张姝琪
近日,笔者来到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兵员和文职人员局,见到不久前荣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的肖哲。
与他一起共事的一级军士长刘士虎快人快语:“肖干事是个热心肠,乐于助人,大家都信任他,士兵评残鉴定、转业安置等问题都会咨询他。”
这时电话响了,一名退役士官咨询地方和军队待遇定级有出入的问题,肖哲当即以政策规定回复对方,专业且利落。回应退役士兵的利益诉求和政策问询,是肖哲的日常。2012年至今,他先后协调移交安置退役士兵5000余名,移交伤病残士兵300余名。工作的磨砺,已使他成为“政策通”“法规通”。他说,兵员工作政策性很强,只有脑中有“法”,才能手上有“招”。这些年,学习法规政策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交谈中,笔者看到桌上的一本《兵员工作文件选编》,封面四周已磨成白色。
“我是个直性子,遇到问题不解决不罢休,用我们湖南话说就是‘霸得蛮’。”这是肖哲的自我评价,也是他迎难而上、热忱为兵的真实写照。为摸清部队、地方和退役士兵三方移交接收的“矛盾点”,掌握移交需求的“契合点”,找准推动移交的“发力点”,他先后30余次深入军地调研,积极探索多方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近5年来,他为部队专题辅导、答疑解惑3600多人次,顺利移交13名身患尿毒症、白血病等重症士兵,被退役老兵称为“知心大哥”。
退役军人工作琐碎复杂、范围广、困难多。有一年,某通信营战士邓某患骨结核,想申请“因公评残”,但根据当时政策,只能按“因病评残”处理。僵持不下,邓某滞留部队。得知邓某生活困难,当时在机关任兵员参谋的肖哲经常自掏腰包资助他,给他讲政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肖哲和邓某成了好朋友。2014年,肖哲依据政策法规,协调各方给予邓某适当经济补助和住房安置政策倾斜,成功移交地方。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仅凭真情的感召和对法规政策的熟知还不够,还要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法规政策不断完善。这些年,他先后刊发退役士兵移交安置工作相关要讯15篇,向军委机关上报专题报告6篇。2013年他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议,在原先住房补贴的基础上,提高退休士官补助标准,因为按照市场价,已经买不到相应面积的房子。可喜的是,今年军委下发规定,将退休士官住房补贴上调。对此,肖哲感到格外欣喜,“国家和军队对退役军人的政策利好越来越多,不仅能激发广大官兵谋事创业的干劲,也能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参军入伍。”
面对新使命新要求,肖哲与同事一道,联合地方企业研发“兵文作战数据采集软件”,建立“退役士兵信息数据库”和“战时应急征召人才储备池”,将退役士兵基本信息、特长、技能等级等录入系统,建立数据库,为战时部队动员征召、预备役转服现役提供精准信息支撑。
尽管取得不少成绩,但肖哲看得更远。他说:“兵员工作还要更加聚焦实战,进一步精准细化与作战相关要素指标,以支撑未来信息化作战。”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
图一:肖哲(右)正在讲解法规。刘士虎摄
图二:朱小荣为军转干部发放培训教材。郎 奇摄
图三:杨晓勇(右)给新来的干事讲解政策法规。李 忠摄
图四:2019年军转干部招聘会上,空军相关部门领导正在解答问题。邹本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