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祖父雷景三在上级领导下组建了景宁第一支畲族民兵连,同国民党军队、土匪展开殊死搏斗。”“我的祖父雷宗庆参加过解放战争和剿匪战斗,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我的父亲雷玉荣当兵9年,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近日,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张坑村,雷伟华向笔者讲起激情燃烧的红色家史。
1942年,雷景三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上级领导下组建了民兵连,带领民兵扛着土铳,毁炮台、追敌军、打土匪,支援解放景宁县城,获得“剿匪模范民兵队”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雷景三任村党支部书记、乡长等职,1951年8月,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全国民兵模范代表大会。可接到通知时,雷景三已重病不起,数月后去世。
雷景三的遗愿,由儿子雷宗庆完成了。雷宗庆14岁起跟着父亲干革命,参加过解放景宁县城、剿匪等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大队支书,被选为县人大代表。1957年,应邀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此后,雷宗庆当了一辈子农民,94岁高龄时去世。“在世的时候,爷爷总是教育爸爸和我说跟着共产党有奔头,以后不管做什么,不要忘了爱党爱国,时刻听党话、跟党走。”雷伟华回忆说,爷爷即便90多岁了,还参加村里的党员活动和学习,鼓励村里的后生参军报国。
在父辈的熏陶下,雷玉荣入伍后,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并火线入党、立功。雷玉荣退役回乡后,深藏功名几十载,很少向人提起战场上的腥风血雨。
专门研究村革命史的退休干部雷启勋介绍说,在革命战争年代,畲族人民始终跟随党,浴血奋战,铸就了令人敬仰的忠勇精神。时至今日,忠勇精神仍然影响和熏陶着一代代畲家人。
1996年,雷伟华入伍。那年,他所在部队接到抗洪命令,先期抽调一批党员组成突击队,雷伟华听说后第一时间上交了入党申请书。
没上过战场是雷伟华的遗憾,但他在军营同样干得出色,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1次。2001年退役后,在家乡的田野上,雷伟华仍然冲锋不止,带领村民养殖香猪、黄牛等,摸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当民兵连长,抗洪抢险、扑灭山火等急难险重任务,每一次都冲在最前面。
“今年7月初,丽水市举办民兵岗位练兵大比武,已过不惑之年的雷伟华,仍然像小伙子一样,敢打敢拼,一举夺魁。”该县人武部军事科科长罗怀忠感慨地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畲族子弟兵的独特品质。
雷伟华回忆,爷爷雷宗庆生前有个神秘的抽屉,常年上锁。去世后,家人打开一看,才知道是一些立功受奖证书和手写的日记。
“爷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这一代不能丢,今后也要传承下去。”在镇政府的帮助下,雷伟华在家的堂屋设置“忠勇堂”,陈列一些体现雷家四代忠勇精神的文字、图片和奖状等。
笔者了解到,畲族革命历史展览馆和“忠勇堂”相邻。只要在家,雷伟华就当起义务讲解员,带游客参观学习展览馆和“忠勇堂”,介绍畲族子弟兵的忠勇故事。
雷伟华的儿子雷畅翔今年12岁,长得虎头虎脑,长期受家风熏陶,有了人生第一个梦想。他偷偷地告诉笔者:“长大了,我也想去当兵。”
看来,在大张坑村雷家,忠勇精神还会有续篇。
图为雷伟华在“忠勇堂”向祖辈致敬。 雷晓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