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赤瓜礁官兵忠诚守卫祖国,后方师生书信传递真情——

31年漂洋过海,中学师生和守礁官兵的鸿雁传书


■程 鑫 胡四海

今年7月,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开发区大榭中学的学生照例为南沙赤瓜礁的海军官兵寄去包裹,但时间过去了半个月,包裹依然没有到达守礁官兵手中。得知此事后,为感谢南沙赤瓜礁官兵31年不间断寄来的书信和礼物,他们通过网络以全校师生的名义在八一前夕给赤瓜礁全体官兵发了一封慰问信。如信中所言,31年的鸿雁传书,对他们意义重大:“读着这一封封渗透着南海精神、寄予了官兵真情的信件,师生们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31年来,守礁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大榭中学的学生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他们的书信往来从未中断。透过一封封书信,我们读到的,是一代代赤瓜礁官兵坚守在南沙前沿的奉献,更是军民之间最真挚动人的情谊。

“赤瓜礁”3个字在心中生根发芽

自1958年创建后,大榭中学一直同当地驻军双拥共建,经常请驻军官兵到校内给学生授课,让师生们近距离接触官兵,增强爱国拥军意识。

1988年5月,班主任胡老师在一次班会时提起了刚刚结束不久的“3·14海战”,提起了在赤瓜礁上发生的战斗,他向学生们提出,守礁官兵在如此艰苦的地方守卫我们的领土,才有了我们和平安宁的环境,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最后一致决定通过书信传递慰问。

笔者从已经保留31年的信封上看到,信封封口处有赤瓜礁图案。当时胡老师所带班级的名称是“海鸥班”,所以图案上还印有展翅飞翔的海鸥。图案下面的日期“1988.3.14”正是为了纪念赤瓜礁海战的胜利。胡老师回忆说,当年,书信行动得到了学校大力支持,那时候学校没有打印机,所有的文字和图案,都是通过活字印刷印到信封上的。信封制作由当时的校办工厂承担,一共制作了314个信封,也有纪念“3·14”的含义。

那以后,学生们就把学校发生的大小事情、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官兵的祝福,通过这一封封书信,漂洋过海寄到守礁官兵手中,给远离家乡的官兵送去温暖。

这些来自学生们的书信给了官兵“精神上极大的鼓励”,“每当我们战风浪、斗酷暑时,我们就想到你们与我们同在,我们浑身就有了力量。每当我们感到孤独、寂寞时,我们就想到你们与我们同在,于是欢乐又充满全礁。”

1988年12月31日,经过上级批准,大榭中学的团支部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赤瓜礁团支部。一场持续31年的鸿雁传书从此拉开序幕,“赤瓜礁”3个字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封书信就是一堂国防教育课

31年的交流不仅给海岛官兵以精神力量,也教育了一代代大榭中学师生。

“对于学生们来说,和赤瓜礁官兵通信既是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胡老师说。

“太阳班”已年近40岁的陈先生提起当年的故事很感慨。他告诉笔者,当年,他是大榭中学出了名的“淘气包”,一度到了退学的边缘,后来胡老师主动帮助他,给他讲赤瓜礁的故事,讲南海,讲郑和下西洋……不知不觉中,他慢慢改变了自己。他说,从赤瓜礁官兵身上,他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今,他也算事业有成,不仅开办了公司,还常常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成为“太阳班”上有名的“小太阳”……

刘幼花是大榭中学90届毕业生,第二任赤瓜礁团支部副书记。时隔多年,她仍对当初写信给赤瓜礁守礁官兵的情形记忆犹新。

“28年前我也积极参与了写信活动,每次提笔我都深有感触,虽然没有跟守礁官兵见过面,但他们却是我的精神导师。”作为第二批给赤瓜礁官兵写信的同学,刘幼花回忆说,当时给“守礁叔叔”写信,是件非常隆重的事,全班同学都要写,老师最后挑选出写得最生动且字迹最端正的信件,通过邮局寄出去。刘幼花的丈夫是一位退役军人。“对军人的崇拜之情可能就是从给守礁官兵写信时开始的。”她说。这些年,许多大榭中学的学生在守礁官兵的激励下参军入伍,追随“偶像们”的足迹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

据大榭中学领导介绍,学校计划将师生与赤瓜礁官兵的书信编入德育课程,丰富思政课和“道德讲堂”的教学内容,让赤瓜礁精神在大榭中学代代相传。

跨山越海的鱼水深情

笔者在学校留存的信件中看到,赤瓜礁官兵的第一封回信非常特殊,竟有两个信封。胡老师告诉笔者,官兵在信中解释说,担心海水浸泡信件,所以用了两层信封,确保回信能安全到达孩子们的手中。可即使这样,信封上依然留下了被海水浸湿的痕迹。

官兵的第一封回信写于1991年元旦。由于战备紧张和补给船上礁困难,他们收到师生书信后的第三年才回信,而这时,当年写信的学生们已经离校。在漫长的书信往来中,因天气、地理等种种原因,一封信耽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常有的事。但是纵使岛远路长,依然没有阻断他们的联系。

去年11月,学校组织寄出了学生、家长、团委书写的11封信——有的学生家长从孩子口中听说赤瓜礁官兵的感人事迹,也主动参与进来。但是一个月后,信件却被退回,信封上写着退回原因:不通邮。第二次依然被退回。第三次投递时,北仑柴桥邮政的邮递员劝前来寄信的胡老师说,“你不要再投了,肯定收不到。”胡老师给他讲述了书信背后的故事,邮递员非常感动,不仅表示要全力以赴把信送达,连邮费也不肯收取。

1996年,守礁战士钱靖给学生王静寄了封短信说:“今有广州一渔船路过,时间仅3分钟,怕你着急,便写信一封给你,勿挂念!”这封在3分钟内写完的信,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无限感动。

不仅是书信,在31年的鸿雁传书中,海岛照片、海沙贝壳、浙江土特产等等饱含着寄件人心意的特产也不断以包裹的形式传递到双方手中。

在那些来自海岛的珍贵照片中,笔者看到,照片背面是官兵认真写下的记录。一张摄于赤瓜礁的“日落”照片后写着:“1995年7月20日赤瓜礁19:30。”赤瓜礁上没有冲洗照片的地方,每次寄出的照片都是由官兵先拍好,等到有机会时带到陆地上洗出来,再带回赤瓜礁上随信寄出。

采自海岛的海沙、海螺,浙江大榭本地的土特产萝卜干……一份份礼物虽轻,但是双方的情谊无价。

从大榭中学到赤瓜礁几千公里,跨山越海,但是遥远的路程没能阻隔的情谊,将一直延续下去……

上图:赤瓜礁官兵赠给大榭中学师生的贝壳、海螺和海沙。

中图:大榭中学学生和官兵往来的书信和信封。

下图:日前,驻军官兵来到大榭中学和师生们一起学习南沙精神。

胡四海摄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