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赵国武
1964年4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2019年7月退休。历任战士、后勤部助理员、后勤部供应处处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
整理人:本报记者 路波波
前不久,上级正式下达了我的退休命令。坐在回乡的车上,从车窗远远望去,田野地里,葡萄熟了、枸杞红了,石头缝里的硒砂瓜也熟透了,洋溢在老百姓脸上的笑容让我生出一种自豪感。
1986年,我来到宁夏军区工作,至今已33个年头。其中,脱贫攻坚工作贯穿了我的整个军旅生涯。以我的经历来说,宁夏脱贫攻坚工作可以分为生态治理、移民搬迁、精准扶贫三个阶段。
宁夏南部山区自古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主要原因就是干旱缺水。直到1972年,“西海固”仍是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生态治理,尤其是为贫困地区找水打井成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1974年,宁夏军区原给水团建立之初,官兵就把“给老百姓找水打井”作为一项重要使命扛上了肩头。那些年,我跟着给水团到固原、中卫等地找水打井。时至今日,那段吃苦水、找甜水的日子仍然铭记在心。
西吉县白城乡,是一个曾被多个钻井队判定为“无水区”的地方。有一年,给水团高级工程师王学印带人来到白城乡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大家伙沿着陡峭的石坡仔细察看每一处岩石、土层和植被,围着白城乡整整找了两天,最后才在甘沟村找到了水。战士们经过连续奋战,打出了一眼深179米、日出水量1050立方米的甜水井。第一口井出水那天,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小儿,全都围拢了过来,排着队想要尝一尝祖祖辈辈从没喝过的甜水。施工队离开的那天,村民们很早就等在了村口送行,乡长韩学军拉着王学印的手不停地流泪。多年间,给水团为塞上百姓打出了上千眼“生态井”“富民井”,老百姓陆续吃上甘甜水,用清水洗脸、洗衣服,苦了一辈又一辈的“吃水难”成为历史。
作为宁夏脱贫攻坚战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移民搬迁的第一枪在红寺堡打响。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奠基,宁夏军区把在盐池惠安堡的15万亩牧场全部移交当地政府。
1999年3月,我们第一次来到红寺堡。当时红寺堡还是一片荒漠,百姓生活在黄沙漫天中,人跟人只间隔几米远却互相看不清脸。我们用水车给挖好的树坑灌水,水刚从管里流出来就被大风吹的四处飞散,很难浇到树坑里。每天吃的饭里也吹进去不少沙子,吃起来嘎吱嘎吱作响。
即便苦成这样,还是有很多移民来到红寺堡的老乡选择留下来,因为他们相信:“有解放军和我们一起战斗,啥困难都能克服。”
为了不让乡亲们失望,自1999年以来,军区每年都组织驻宁部队官兵到红寺堡植树造林,像养育孩子一般精心培育每一棵树,建起了一片又一片“拥军爱民林”“防沙林”。如今,在红寺堡区的土地上,当年我们种下的树苗都已经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勤劳勇敢的宁夏军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军区按照自治区精准扶贫政策,主动认领任务,先后对海原县吴湾村、西吉县河湾村两个贫困村进行精准帮扶,挖井、修路、发展产业,蹚开了部队参与地方精准扶贫的新路子。中卫军分区定点扶贫海原县贾塘乡后塘村,我们按照有增收产业项目,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就医看病、饮水取暖有保障的“一有两不愁三保障”思路,与贾塘乡签订合作帮扶协议,指导他们成立集体养殖合作社,建起了牛棚,协调解决32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难题。
脱贫致富路上,有解放军带队,谁也不会掉队。近年来,宁夏精准脱贫效益日益显现,截至2018年底,实现了1个贫困县和993个贫困村脱贫,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1.5万人减少到12.1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93元增长到9298元。如今,“塞上江南”风光正好。